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地球的历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40 道试题

1 . 根据地层剖面特征可以推测所在区域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某科研小组在黄河源区某河段沿岸进行地层剖面考察,研究发现:支沟山洪沉积层由该支沟爆发的山洪沉积而成;古洪水沉积层主要由黄河干流泥沙沉积而成,该层为水平层理,分选性好,内部呈现粗细相间的沉积特征;随着气候变化又先后形成风成黄土层和现代草甸土层。下图示意该考察,点位置及剖面地层序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支沟山洪沉积层沉积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颗粒细小,以粉砂、黏土为主B.分选性好,磨圆度好
C.层理结构不明显D.水平与垂直方向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异显著
2.推测古洪水沉积层形成期间发生特大洪水的次数最可能是(     
A.一次B.两次C.三次D.五次
3.风成黄土层形成至现代草甸土层形成期间,该区域气候干湿冷暖的变化是(     
A.气候由冷干转向暖湿B.气候由暖湿转向冷干
C.气候由暖干转向冷湿D.气候由冷湿转向暖干
2024-05-23更新 | 66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一模地理试题
2 .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物种大灭绝时期是(     
A.元古宙末期和古生代末期B.元古宙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前期
2024-05-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3 .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古生代中、后期(     
A.出现最原始的生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C.氧气含量迅速上升D.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
2.地球上生物出现以后(     
A.O2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B.CO2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
C.植物的进化与O2含量成正相关D.寒武纪时O2含量达到顶峰
2024-05-19更新 | 22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卷

4 . 现恐龙脚印化石(如下图),经专家初步鉴定为白垩纪早期体型较小的跷脚龙留下的足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化石发现地点的古地理环境可能为(     
A.湿润河湖畔泥地B.干旱的沙地C.温暖的海洋D.寒冷的高原
2.关于跷脚龙生活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要成铁时期B.欧亚大陆雏形形成
C.裸子植物繁盛D.现代地貌格局形成
2024-05-18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北斗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体现着地球的演化。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晚的是(     
A.鸟类B.鱼类C.两栖类D.爬行类
2.爬行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2024-05-1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
单选题-题组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图表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
C.乙、丁、甲、丙D.乙、丁、丙、甲
2.与图中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     
A.孢子植物时代B.裸子植物C.海生藻类D.被子植物
2024-05-1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地理试卷

7 .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2.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件表明(     
A.生物灭绝与环境变迁无关
B.地球已不适合生物生存和发展
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毫无意义
2024-05-1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奈曼旗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8 . 202433日,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赴巢湖北山开展敲开化石密码,揭秘地质传奇的考察活动。下表为同学们采集的化石标本及研究信息。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化石类型

岩石性状

对应地质年代

所含古生物生长习性

泥质砂岩

灰绿或黄绿色,泥质,有细粉砂,含三叶虫化石,稀盐酸滴入无气泡出现。

中志留纪

三叶虫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浅海区域,以藻类植物、原生动物等为食。

石灰岩

深灰色,部分浅灰色,含腕足类、珊瑚类等化石,稀盐酸滴入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早二叠纪

腕足类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多生活在温暖浅海,最浅可达潮间带。

1.此次考察活动,同学们需要准备的地质工具有(     
①罗盘②地质锤③挖土锹④放大镜⑤遮阳伞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2.根据研究信息可推测(     
①泥质砂岩和石灰岩均为可溶性岩石②三叶虫生活年代要晚于腕足类动物
③古生代时期巢湖北山为温暖的浅海④巢湖北山地区经历过沧海桑田变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4-05-1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中毕业班5月教学质量统测地理试卷
9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陆相生油理论”认为,在陆相沉积环境中,动植物等有机物质都可以作为生油母质,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可形成油气资源。冷湖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雅丹地貌区,是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重要实证。其下部地层为中生代侏罗纪沉积相(图1),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河流众多,动植物和藻类繁盛,以远古湖泊的淡水沉积环境为主,湖相沉积的泥岩和页岩(J1+2)地层中富含烃源岩(烃源岩指能大量生成和排出油气的岩石,它富含有机质并能达到将其转化成油气埋藏深度的温度和压力)。其上部地层形成于新生代,为颗粒粗大的砾状砂岩(E1+2、E3)和颗粒细密的泥岩(N1、N)沉积层,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断陷幅度巨大,褶皱和断层广布。地质考证发现冷湖地区油气藏多为“下生上储封盖组合”,即油气从下部烃源岩生成后运移储存在上部砾状砂岩层的顶部后被封盖,如冷科1井岩层垂直剖面(图2)。

1955年,我国8位南方女地质队员进入冷湖迷宫般的风蚀残丘中寻找石油,返回途中,铺天盖地的黄沙和白粉末笼罩了荒漠,掩埋了来时的印记,因迷路长眠在“南八仙"一带,成为我国柴达木石油精神的先驱。

(1)结合“陆相生油理论”,分析冷湖中生代侏罗纪烃源岩形成的物质基础。
(2)简述内力作用在冷湖地区油气资源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说明冷科1井形成“下生上储封盖组合”油气藏的地理过程。
(4)推测地质队员遭遇的自然灾害名称,并简述其成因。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金属锂密度较小,质地较软,具有高热容量、高电化学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池、医药、冶金工业、军工设备及核工业等领域,被誉为“21世纪的新能源金属”。下图是柴达木盆地那陵格勒河流域冲积扇(级别越高,形成越晚)和盐湖分布示意图。那陵格勒河河水中锂来自上游的热泉水。

(1)以东台吉乃尔盐湖为例,说明盐湖区锂矿的成矿过程。
(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东部盐湖(别勒滩)较中部盐湖(东台吉尔)盐层厚,成盐时代早,试说明其依据。
(3)预测至203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锂矿需求量最多的国家,请简述其理由。
2024-05-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