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地理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2023年1月,内蒙古呼伦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称:呼伦湖面积比十年前扩大了近5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湖,历史上历经多次扩张和收缩,对湖岸植被优势种的高度、盖度、生物量都有影响。该地区的优势物种从湖边向外依次为碱蓬(嗜盐)、寸草苔(裸露河床优势物种)、芦苇(水生或迎生植被)、羊草、针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近年来湖泊面积持续增大的可能原因是(     
A.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B.引河济湖退耕还草
C.泉水上涌的补给量增多D.环境整治植被增多
2.短期内湖泊面积扩大对湖区物种的影响为(     
A.碱蓬增多B.寸草苔增多C.针茅高度增加D.芦苇盖度增加
3.与扩张期相比,收缩期时的呼伦湖流域(     
①盐度减小②水质恶化③沙化加重④生物量增多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
2 . 读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甲点比乙点的气温____,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____
(2)图1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按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
(3)一般情况下,图1中甲、乙两地最有可能为阴雨天的是____,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
(4)若图1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____
(5)结合山谷风的原理,分析“巴山夜雨”的成因。
(6)假如图2中③箭头正确,请指出此图中的其他错误之处,并进行改正(至少找2处)。

3 . 下图所示山地两侧有甲、乙两条河流,由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且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完成下面小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
2.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2024-02-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4 . 环境保护

材料一:当地时间2 02 3年2月3日,美国一列运载氯乙烯的货运火车在俄亥俄州脱轨后导致泄露并引发爆炸燃烧;氯乙烯常温常压下为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加压冷凝成液体,微溶于水,易燃、易爆,热解时有光气、氯化氢、一氧化碳等释出,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分类中属于一类致癌物。



(1)如果遇到这种危险化学品泄漏,该如何自救?
(2)简述此次事件对事故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5 . 下图是“我国北方某城市规划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上图中的E、F、G、H中,适合布局钢铁厂的是(     
A.EB.FC.GD.H
2.如果上图的E、F、G、H四地中,建一制糖厂,其适应的厂址和原料来源是(     
A.E   枫树B.F   甘蔗C.G   甜菜D.H   甘蔗
3.如果在E处建火力发电厂,为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消除二氧化硫的危害,应在其附近建(     
A.硫酸厂B.水泥厂C.污水处理厂D.陶瓷厂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2021年日本政府宣布,计划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3万吨核废水排放到太平洋。下图为日本及周边地区略图。



(1). 二战后,日本工业分布趋向太平洋沿岸,主要原因是日本国内资源缺乏,资源依赖进口;国内市场_________(填“狭小”或“广大”),产品依赖出口;太平洋沿岸港口众多,_________便利。
(2). 从洋流角度看,日本北海道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交汇。核废水如果大量排放受洋流影响,总体向_________方向扩散,污染范围将_________(填“扩大”或“缩小”),危害全球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日本北海道渔场也会深受其害
(3). 日本东侧太平洋表层海水盐度自南向北_________(填“增高”或“降低”),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_________的大小关系。
(4). 甲地位于关东平原,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从气候、地形和人口分布角度,指出其优势条件。

7 .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1.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8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洞庭湖一度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向来是全国防汛抗灾的主战场、治水的难点、水利建设的重点。据悉,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使洞庭湖面积由1949年的4350平方千米缩减到1978年的2691平方千米。洞庭湖从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缩减为第二大淡水湖,蓄洪能力明显减弱。但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退田还湖力度,洞庭湖调蓄面积持续扩大,目前较1978年增加了779平方千米,防洪排涝效益明显提高。结合材料探究。


(1)洞庭湖与长江水体补给的关系是什么?
(2)洞庭湖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哪些?
(3)随着洞庭湖面积的扩大,推测洞庭湖周边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状况是什么?
2024-02-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水文情势一直备受关注。进入21世纪后,鄱阳湖长期持续的低枯水位压缩了湖区面积,季节性洼地提前出露,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群落结构日趋简单化。湖泊枯水程度加剧,枯水期提前和延长,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极大地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左图示意鄱阳湖流域及水文站点分布,右图示意1970~2015年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变化趋势。



(1)描述1970~2015年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的变化特征。
(2)推测1970~2015年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变化的原因。
(3)分析21世纪后鄱阳湖湖区季节性洼地提前出露的原因及其对生物产生的消极影响。
(4)对鄱阳湖的生态治理,有学者提出两种方案:①启动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②建立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指对个人或组织在环境修复与还原活动中产生有利影响,由国家或其他受益的组织和个人进行价值补偿的环境法律制度)。请从中选择一种方案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2024-02-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卷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交替控制。下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

(1)说出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降水较多的原因。
(3)根据A、B两地的地理位置差异,推测两地年降水量差异与雨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
2023-11-02更新 | 621次组卷 | 33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