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中亚五国地理位置独特,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高度的共同性。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亚地形图


材料二中亚地区水资源缺乏,且分布极不平衡,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拥有的地表水资源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因“一湖两水”而独具特色。


(1)巴尔喀什湖呈现西淡东咸“一湖两水”的现象,解释原因。
(2)从地形、气候、植被方面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素有“白金之国”的美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该国大面积种植棉花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2022-09-20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2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横断山脉中段的四川省乡城县(下左图)河谷两岸,分布着6000多座外墙均为白色的方形碉房,故称“白藏房”(右图)。白藏房完全使用黏土夯筑,属典型的土木结构房屋,室内木柱密架。白藏房整体为梯形,外墙向内倾斜,内墙垂直。其建筑时间一般在晚秋和早春时节。



(1)说明当地居民选择晚秋和早春时节建造白藏房的理由。
(2)分析在河谷建造白藏房的优势条件。
(3)根据白藏房的建筑外貌特点推断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3 .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在武夷山东、西坡考察山地植被,该研学小组成员对山地矮林的描述为:“矮林分布海拔较高,且多呈低矮,树干弯曲多分枝”。据此推测山地矮林的生长环境可能为(     
A.低温、湿润、多风B.高温、干燥、无风
C.低温、湿润、无风D.高温、干燥、多风
2022-03-1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考试地理试题
21-22高一·全国·单元测试
名校

4 . 读“1700~2010年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全球变暖B.人口增加C.植被破坏D.自然灾害
2.上图所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B.河流含沙量增大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D.水资源变得充足
2022-03-06更新 | 50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省重点中学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
5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棕壤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下的土壤,其土层呈鲜棕色,有机质含量高。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页岩的风化产物。

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呈酸性、黏重。早期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生物炭(让木材、稻草或者农作物废弃物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得到的物质就是生物炭)。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



(1)说出棕壤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自然影响因素。
(2)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3)简述生物炭对土壤的影响。

6 . 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①增加土壤水分②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土壤有机质④增加土壤矿物质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2.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2022-01-28更新 | 28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学校、鞍山一中、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7 . 山东诸城是中生代地层较为发育的小型盆地,被古生物专家誉为“世界恐龙化石宝库”。下图是诸城发掘出土的角龙科恐龙化石。据研究,该类恐龙体型较大,多以植物的嫩枝叶和多汁的根、茎为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化石所在岩层(     
A.下部岩层年龄新B.多为火山喷发形成C.层理结构不明显D.属于沉积岩
2.推测该角龙存在时期诸城的气候特征为(     
A.温暖湿润B.炎热干燥C.寒冷干燥D.低温湿润
8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原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高原面的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形成降水,使高原面上冰川、积雪广布,成为众多湖泊、大江天河的补给来源,被称为“亚洲水塔”。高原面上的热力上升运动对周边地区也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打破周边区域的水平衡,如导致我国塔里木盆地水资源越来越少,下图为夏季热力作用下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大气运动示意图。



(1)分析夏季青藏高原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的原因。
(2)分析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塔里木盆地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原因。
2021-11-09更新 | 382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9 .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我国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等省均有红树林的分布。下图为某地河口地区的红树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红树林的植物特征及其对应的生存环境特征搭配不正确的是(     
A.支柱根——海风、海浪大B.呼吸根——潮汐现象
C.可排盐分的腺体——高盐D.胎生——多台风
2.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捕碳能手”、“鸟类天堂”、“鱼虾家园”、“海水净化器”,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功能的是(     
A.保护海岸B.维持生物多样性C.提供木材D.净化海水
2021-03-03更新 | 124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10 .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撰写了土壤与自然要素关系的报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A.生物B.成土母质C.气候D.成土时间
2.关于土壤形成因素及养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B.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C.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
D.治理土壤盐碱化可以通过大水漫灌、引淡淋盐、地膜覆盖等方法
3.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增施熟石灰③大量施用化肥④掺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