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热喀斯特湖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季节融化深度加大,导致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局部发生融化,地表随之热融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的湖塘。有些热融湖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现象,湖盆会被水生植物、泥炭和沉积物充填。


材料二:某地热喀斯特湖湖底、湖岸温度变化曲线。

材料三:热喀斯特湖演化过程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1)说明地表从湖岸区到湖底区温度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2)分析热融湖塘对大气圈的影响。
(3)简述热融湖塘演化过程中的碳循环过程。
2022-02-23更新 | 23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2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冰川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了系统、全面了解我国冰川资源状况,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两次冰川编目,时间范围分别为1970~1980年、2008~2010年(均在7~9月)。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境内的天山海拔3600m以下的冰川面积缩减量占总变化的52.8%,而海拔5200m以上的冰川面积增加了8.95%。

材料二:下左图为“中国天山不同朝向冰川面积分布”,下右图为“中国天山冰川各类生态服务价值百分比”。



(1)读左图,说明两次编目中天山南北坡冰川面积变化差异及原因。
(2)天山生态服务价值中,哪类服务价值最高?分析该服务价值的具体过程。
2022-08-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
3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碳泵理论”是指以生物或生物行为作为动力,将大气中的碳元素传送到海底进而固存的过程。南极的磷虾生物量巨大,被科研人员认为是一个巨大的“碳泵”。南极磷虾肠道短,在特定情况下出现“负生长”,即每蜕一次壳,身体会缩小,甚至蜕变成幼体虾。上世纪70年代至今,部分海域磷虾丰度显著下降。



(1)分析南极磷虾固存大气中碳元素的过程。
(2)推测南极磷虾“负生长”现象出现的季节及其原因。
(3)说出南极磷虾丰度显著下降可能对南极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2022-05-22更新 | 40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寿光冬季气温低且多降雪,为保证蔬菜生长建有日光温室16万个,其蔬菜可以大量供应北京市场,也出口邻近的日本、韩国等国家。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蔬菜生长,当地采用农作物秸秆做干燥剂来降低空气湿度。



(1)分析当地采用小麦秸秆做干燥剂来降低空气湿度的原因。
(2)即便是冬季,小麦秸秆吸水后放在室外也容易再次变得干燥,说明原理。
(3)描述寿光冬季降雪天气的形成过程。
(4)说明寿光冬季蔬菜销售到日本、韩国采用海运的原因。

5 . 燕山山脉以南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山区、平原分异,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方。下图为“燕山山前构造单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燕山缓慢隆升时期对甲河流的影响有(     
A.流量减少B.汛期变长
C.流程变短D.泥沙增加
2.图示区域最老的岩层可能出露于(     
A.山前平原B.甲河上游河谷
C.燕山山脊D.低山区
3.山前平原的主要形成过程是(     
A.褶皱--断裂--下陷--流水堆积B.断裂--下陷--褶皱--流水堆积
C.断裂--下陷--褶皱--流水侵蚀D.褶皱--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6 .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图)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图),假设该流域的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B.Ⅲ、Ⅱ、ⅠC.Ⅱ、Ⅰ、ⅢD.Ⅰ、Ⅲ、Ⅱ
2022-01-2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高考班)地理试题

7 .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其形成受成土母质、地貌、气候、生物、时间及人类活动 的综合影响。据此完成问题。

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红壤,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     
A.植被丰富,提供的有机质多B.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C.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D.人口稀少,对土壤破坏较小
2020-07-23更新 | 739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斯瓦尔巴群岛(如图)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北区域,群岛气候冷凉,主体部分为冰川覆盖,海滨平原为苔原带,岛上沉积岩岩性较为松软,较易溶于水。中国青少年北极科考队于2017年夏季在斯瓦尔巴群岛对表层海水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划区采样的方式掌握不同海域温度、盐度、溶解性总固体量、溶解氧等海水理化性质的空间格局。该地区海水盐度较低,其中中部海峡盐度最低。溶解性总固体量是指单位质量海水里含有的溶解性固体的总质量,既包含溶解盐类,也包含其他有机物质。一般情况下,溶解性总固体量与盐度呈正相关,但中部海峡不符合该规律。海水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海水的氧,其含量变化与海水中生物过程及水文条件有密切联系。科考队发现,该区域的某海域溶解氧含量过于饱和,海水向大气释放氧气,成为北冰洋上的“天然氧吧”。



(1)简述中部海峡盐度低的原因。
(2)说明中部海峡溶解性总固体量与盐度不呈正相关的原因。
(3)指出“天然氧吧”出现的海域,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4)气候变暖对水环境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推测气候变暖对斯瓦尔巴群岛周边海域溶解性总固体量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2020-05-12更新 | 71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三5月模拟文综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桌”。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下左图桌山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桌山景观。

(1)描述桌主峰 “桌面” 形成的地质过程。
(2)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常发育有峰丛、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达1500毫米,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分析其气候原因。
(3)夏季是开普敦欣赏和拍摄“上帝桌布”的最佳季节,分析其原因。
(4)“上帝的桌布”通常只环绕在桌山顶上,受山坡气流的影响,不会蔓延到山下,分析其原因。
2019-05-07更新 | 3062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