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4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冰川累积面积比率(AAR)是指冰川处于稳定状态时,非消融区的冰川面积与冰川总面积之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的世界最大值在青藏高原内陆地区,最小值在天山伊犁河谷地区。某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30多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退缩幅度达15%。下图示意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分布状况。

   

(1)分析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冰川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
(2)说明近代以来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的原因。
(3)推断青藏高原冰川加速消融初期和末期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2 . 2016年3月22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召开。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湄公河流域五国自去年年底开始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和海水倒灌现象,持续干旱使得灾情不断恶化。从今年3月15日到4月10日,我国云南景洪水电站对湄公河下游开闸放水,以缓解沿岸地区的旱情。湄公河三角洲位于该流域的最南端,是越南最富饶的地方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该地区粮食的主要产地。



(1)湄公河三角洲河网密布,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2)分析该地区从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干旱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
(3)为了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地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024-01-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3 . 现代长江水系格局形成于70万年前。末次冰期时,东海大陆架平原上发育了长江古河道,先后形成了6条大型的游荡性河道。图为末次冰盛期(距今2.3-1.9万年前冰盖面积最大的时期)东海大陆架平原上长江古河道的主流路位置及古海岸线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末次冰盛期,我国东部海岸线向东移动,其主要原因是(     
A.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B.板块挤压致地壳抬升
C.海水的侵蚀作用减弱D.末次冰盛期冰川发育
2.末次冰盛期时,古河道游荡摆动的条件有(     
①东海大陆架地形缓②径流量季节变化大③河流的含沙量较小④河曲地貌广泛发育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现代长江口处,末次冰川消融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自下而上粒径变化特点(     
A.先变大后变小B.总体逐渐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D.总体逐渐变大
2024-01-21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万州高级中学及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三校联考地理试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叶尔羌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北边缘,流域内发育有丰富的冰川。以喀群为界,叶尔羌河分为上、下游:上游河段山高谷深,河谷物质结构疏松;下游河段自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流向东北,注入塔里木河,地势相对平坦。下图为叶尔羌河部分河段的分布图。


(1)推测叶尔羌河上游径流量的时间变化特点。
(2)说出莎车所在位置的地貌名称,并说明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叶尔羌河上游含沙量有增大的趋势。试从构造运动和气候变暖的角度分析原因。

5 .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耕作方式会影响有机碳的生成和分解,研究人员选取吉林公主岭和河北廊坊2个试验点,对比传统耕作和免耕(保留土壤表面秸秆、不深度翻耕)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图为“传统耕作和免耕两年后试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公主岭试验点免耕两年后,土壤碳汇储量显著增加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温度降低,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变慢
②土壤透气性降低,有机碳氧化分解速度变慢
③植被群落恢复,有机碳的生成输入速度加快
④土壤保水性降低,有机碳侵蚀流失速度变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廊坊试验点免耕两年后,20cm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潮土透水性增强,利于土壤有机碳向下运移B.免耕不深度翻耕,下层土壤有机碳补充减少
C.农作物根系发育,对有机碳吸收作用增强D.土壤水蒸发加剧,有机碳在土壤表层聚集
2024-01-18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6 . 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甲山的东坡相比,其西坡是(     
A.迎风坡,雪线较低B.迎风坡,雪线较高C.背风坡,雪线较低D.背风坡,雪线较高
2.乙区域(     
A.夏季高温多雨B.冬季温和多雨C.物理风化很强D.植被郁闭度高
2024-01-1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7 . 林隙,是指林冠层造成的空隙,其大小会造成林下光、热、水等要素的差异。某学者通过对贵州喀斯特森林林隙环境特征的调查,发现林隙大小的变化将影响树种更新密度(森林中每公顷新一代树木更新的棵数)。下图为贵州某喀斯特森林3个树种的更新密度随林隙大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林隙0-150m2范围内,树种更新密度的变化是由于林内(     
A.昼夜温差减小B.光照条件改善
C.土壤墒情增加D.空气湿度降低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光叶榉较其他两个树种(     
A.耐荫性更强B.耐旱性更强
C.耐贫瘠更弱D.耐酸性更强
3.若在福建南部进行调查,则图示树种更新密度峰值所在林隙大小及影响因素组合为(     
A.更大昼夜温差B.更小空气湿度
C.更大土壤水分D.更小光照强度

8 .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过去,福建省东部的平潭岛上居民依靠捕捞、养殖和在浅滩用石块设置不同形状的渔沪(利用涨落潮捕鱼的石坝,落潮时水从石缝流走,鱼类留在沪内)来获取食物,体现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下列左图为平潭岛简图,右图为渔沪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的环境特点形成的条件是(     
A.海浪侵蚀加剧B.沿海风力强劲C.人类长期开发D.海水腐蚀性强
2.过去平潭岛居民设置渔沪的目的是(     
A.促使鱼类再生B.方便人工养殖
C.发展生态旅游D.满足生存需要
3.平潭岛海洋生产空间资源的开发有利于(     
A.改变恶劣环境B.维护国家安全
C.缓解人地矛盾D.优化资源配置
2023-12-29更新 | 277次组卷 | 6卷引用:高考模拟卷三(重庆卷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重庆专用)

9 . 卡尔扎克村村民每年将树干捆扎成锥形木架,并沿河岸沉入水里形成简易的水利工程,当地人称为“树梢子坝”。左图示意卡尔扎克村“树梢子坝”景观,右图为该村所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树梢子坝的主要作用是(     
A.防风固沙B.削浪护岸C.涵养水源D.拦蓄洪水
2.木架最可能放置于右图中(     
A.甲点B.乙点C.丙点D.丁点
3.木架材质最可能是(     
A.胡杨B.樟树C.榕树D.椰树
2023-12-2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四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10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池湾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地带,属于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带,生态稳定性差,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1989—2019年盐池湾高寒湿地的面积整体呈现波动增加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草本沼泽的破碎化十分明显。气温、降水是影响盐池湾高寒湿地面积变化和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因素。2006年,盐池湾地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改变微弱。下图示意各类湿地面积变化。



(1)请描述盐池湾湿地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的景观变化特点。
(2)比较气温和降水对盐池湾湿地面积变化影响程度的强弱,并说明理由。
(3)简要说明永久性河流变化对草本沼泽破碎化程度的影响。
2023-12-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测地理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