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6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淤泥质潮滩处于海陆交界地带,波浪、潮流、植被和泥沙供给等因素会影响潮滩形态及其演变。在潮汐作用为主时,潮滩保持淤长的趋势,剖面形态保持凸形;随着波浪作用的增强,床面冲刷作用增强,淤长型潮滩转变为侵蚀型潮滩,植被在潮滩演变中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某研究组2012年在江苏中部某潮滩设置了S1~S9观测站点,对滩面高程进行了7年的观测,绘制出下面三图,分别示意研究区初始剖面、米草(能在盐沼区大量生长的主要植物)前缘位置变化和潮滩剖面变化。



(1)判断研究期间该潮滩泥沙冲淤平衡(即泥沙侵蚀量与淤积量相当)的位置。并说明依据。
(2)指出2012—2018年该潮滩盐沼区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盐沼区大量米草植被在潮滩演变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2024-01-26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卷(四)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彦淖尔市某中学在暑假组织了针对河套平原土壤盐渍化的研学旅行。通过测量,研究区内海拔1021~1046m,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研究区土壤质地为壤质到黏壤质,毛细管发达,水盐通过毛细作用易向地表迁移。图甲为河套灌区的分布图。图乙为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与TDS含量(浅层地下水的总溶解固体盐类的含量)的关系图。




(1)推测该研究区内灌渠的取水口的位置在A、B、C的哪一处____,并说明理由____
(2)地下水含盐量(尤其是含量大于1.0g·L-1的地下水采样点)多分布在埋藏深度在____米的范围内,说明了____(蒸发/下渗)作用对地下水TDS具有显著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当地土地盐渍化的主要因素____,并就其中某个因素提出可行性措施____
3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主要灌木为沙蒿、沙柳和柠条锦鸡儿。该区沙漠化严重,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该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这为生物结皮的形成创造了微环境,使得流沙被固定的同时沙丘表面广泛发育了生物结皮。生物结皮以藓结皮(植株矮小、紧密,依靠浓密假根附生在地表)和藻结皮为主,且多分布在沙丘间洼地和灌木下方。如图分别示意裸地、藻结皮、藓结皮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裸地、藻结皮、藓结皮土壤有机质含量。



(1)指出图示藓结皮和藻结皮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说明生物结皮对土壤发育产生的有利影响。
(3)结合该地区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分析生物结皮在固定沙面中的作用。
2022-12-20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四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一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1)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
(2)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
(3)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

5 . 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理想档案”。泥炭层由泥炭和少量泥沙构成。泥炭是沼泽形成过程中的产物,主要物质是沼泽植物残体。泥炭的腐殖质数量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动能力,可用于指示古气候。下表是两类泥炭分布区的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分类甲类乙类
地点长白山哈尼青藏高原红原湖北神农架福建天湖山
地面高程/m882~90034661700~17601180
年均降水量/mm743.3753.01528.41800.0
年均气温/℃3.031.107.415.80
指示作用腐殖质数量多,指示气候暖湿时期腐殖质数量少,指示气候暖湿时期
微生物活动能力土温20℃~30℃、湿度60%~80%时,微生物活动能力最强;水热状况距此范围越远,微生物活动能力越弱。

1.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理想档案”,与低地泥炭层相比,高海拔盆地泥炭层(     
A.与古气候更具一致性B.人类活动影响小,连续性好
C.厚度大,研究便利D.沉积速率快,分层更显著
2.泥炭层泥沙平均粒径所指示的古气候要素,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B.气温C.风力D.降水
3.全球气候变暖,甲乙两类泥炭分布区的腐殖质数量趋势相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类:沼泽植物的生物量增加       ②乙类:夏季的微生物活动能力被抑制
③甲类:腐殖质的分解速度变慢       ④乙类:泥炭层腐殖质的收入大于支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 . 自然界中氨循环过程是大气中的氮经固氮作用进入土壤,被动植物所利用,转化为有机氮(植物吸收硝酸根离子等获取氮,动物通过食物链获得氨),最终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返回大气。河流中氨含量超标会对水质造成影响。我国北方某校地理小组对当地某河流监测后发现该河流氮含量月变化明显(下表)且硝酸盐氮占比最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123456789101112
氮含量(mg/L)11.011.68.87.98.24.35.67.79.67.97.35.5

1.监测数据显示,该河流氮含量(     
A.丰水期高于枯水期B.春季秋季差异明显
C.冬季高于其他三季D.明显低于南方河流
2.某季节该河流氮含量连续出现低值,原因可能是该季节(     
A.浮游植物长势迅猛B.人为氮排放量较少
C.水中微生物活动弱D.降水稀释作用较弱
3.推测该河流氮的主要来源是(     
A.农业生产B.工业废水C.生活污水D.路面径流

7 . 2020年2月,持续燃烧了5个月的澳大利亚山火终于熄灭了,它所产生的浓烟飘过1.1万公里,抵达智利沿海。每次火灾过后,率先吐枝发芽呈现生机的是桉树,它根系深,生长迅速,由此逐渐取代其它树种而成为优势树种。同时由于其遮挡阳光,会导致矮小的植物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澳大利亚的火灾分为两类,以发生地的地形命名为山地火和平原火,下列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①地为平原火,7月多发
B.②地为平原火,7月多发
C.③地为山地火,救援难度低
D.④地为山地火,火灾危害较小
2.桉树在林区中比重越来越高,这对澳大利亚带来的影响是
A.缓解当地水资源紧张B.保持水土能力增强
C.生物多样性增加D.土壤变得更加贫瘠
3.飘至智利上空的浓烟会造成
①大气逆辐射减弱②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③该国洪灾频发④低纬度较高纬度降温更明显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8 . 抛物线沙丘是一种平面形态呈“V”形或“U”形的典型固定、半固定沙丘,风蚀洼地位于沙丘上风向,因平面图形像抛物线,故得名抛物线沙丘。植被的分布可控制抛物线形沙丘侵蚀和沉积,是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图示意新疆艾比湖流域某研究区抛物线沙丘的形成过程,通过野外观测和对研究区抛物线沙丘形态特征和沙丘上植被特征的分析,初步可以断定研究区抛物线沙丘起源于风蚀洼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蚀洼地阶段风蚀洼地与弧形沙梁的相互关系是(     
A.风蚀洼地为弧形沙梁提供了全部沙源
B.弧形沙梁减弱了吹蚀风蚀洼地的风力
C.风蚀洼地中的植被对沙梁的沙粒具有分选作用
D.风蚀洼地和弧形沙梁沿相同方向生长
2.抛物线沙丘从半环形阶段到初级抛物线阶段的形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植被(     
A.减弱了风沙的沉积作用B.增加了风力的侵蚀作用
C.转变了风沙运动的方向D.改变了风沙流空间分布
3.野外要判断抛物线沙丘发育的阶段,可以通过(     
①沙粒物质组成②沙丘长宽之比③沙脊形态特征④沙丘植被类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2-2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9 . 山地生态系统是响应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小叶章为长白山岳桦林(约1800-2000米)下禾本科草本优势物种。1986年风灾使长白山岳桦林带形成的林窗(风倒区),科考队发现,风灾后的小叶章成功侵入西坡高山苔原带,多分布于火山灰裸地,形成小叶章斑块,且呈扩张趋势,而其他坡向未见此现象。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带降水丰富、蒸发强、生长季短,植被覆盖率高且多匍匐于地表,生长缓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86年风灾对小叶章侵入高山苔原带的影响可能是(     
A.生存空间增大B.获得较多水分C.提供大量种源D.种间竞争增强
2.推测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高山苔原带后,苔原带植被(     
A.数量增多,群落多样性减小B.数量减少,群落多样性减小,
C.数量增多,群落多样性增大D.数量减少,群落多样性增大。
3.其他坡向未见小叶章侵入高山苔原带,其原因不可能是(     
A.内力作用强弱B.全球气候变暖C.演替进程差异D.人类活动干扰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四纪时期黄河干流尚未形成,流域内分布着一些互不连通的湖泊。黄河是在贯通一系列古湖的基础上形成的,三门峡段曾是黄河东流入海的最后一道关隘。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为黄河的贯通奠定水动力基础。在晚更新世时期,黄河上、中游各自独立的内流水系和古三门湖逐步相互连通,巨大的水量汇集于古三门湖,使得古湖水位升高,湖水开始从东部三门峡的低缓垭口向东溢流,并不断下切,贯通三门峡,最终形成东流入海的黄河水系。受古三门湖的影响该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沉积地层,研究表明此处古湖相沉积厚度受沉积时长影响最大。图为古三门湖的位置及典型地质剖面略图。

(1)简述青藏高原的隆起对黄河贯通古湖所起的水动力作用。
(2)推测古三门湖湖盆沿渭河自西向东古湖相沉积层的厚度分布特征,并简述原因。
(3)分析古三门湖消失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
2023-12-27更新 | 425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新课改省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