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是一条斜穿中国西北部的大通道,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坐落其中。2021年10月,甘肃省提出《“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下图为河西走廊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河西走廊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的内流区域,跨三类干湿地区
②具有降水少、温差大、光照足、大风多的气候特征
③山区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其河流主要补给源
④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东部,荒漠主要分布在中西部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祁连山对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小的是(     
A.塑造冲积扇,地势平坦,利于人口聚居B.塑造冲积扇,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
C.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D.为城市提供风电、光电、水电等
3.下列符合“十四五”时期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定位的是(     
①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②国家生态安全屏障③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④丝绸之路重要开放廊道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 . 齿稃草是一种春雨型短生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耐高温能力极差,是新疆伊犁、塔城及准噶尔盆地周围的荒漠和草原上常见的短生命植物。一年生短生命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短短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命周期,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完成下面小题。

1.齿稃草生长旺盛的月份为(     
A.1—2月B.4—5月C.7—8月D.9—10月
2.齿稃草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具有的特征是(     
A.叶片厚B.植株高C.根须细D.花期长
3.相比南疆,北疆短生命植物物种多样性更丰富,其主要原因是北疆(     
A.水分较多B.热量较高C.年温差较大D.风力较大
2023-09-05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3 . “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4000米的谷地里。研究发现,形成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的“红石”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B.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D.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2.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A.粤东B.苏北C.川西D.陕北
2023-09-01更新 | 25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多肉植物叶小、肉厚、根浅,具有明显的生长期和休眠期,夏季喜雾,冬季喜雨,长时间的高温天气易使叶片灼伤。左图和右图分别为纳马夸兰地区地理位置图和气候统计图(曲线代表气温/℃,柱状代表降水/mm),该地区野生多肉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是沙漠中最具生态价值的地区之一。


   
(1)从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差异等方面描述纳马夸兰地区的降水特征。
(2)分析纳马夸兰地区夏季极其干旱的原因。
(3)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多肉植物叶片不及纳马夸兰地区肥厚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收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下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A.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B.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
C.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D.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
2.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     
A.“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B.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
C.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D.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
3.早期农牧文明交融过程中,“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人口扩散迁移B.交通工具变化C.文化语言交流D.聚落规模扩大
2023-08-22更新 | 6686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6 .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河流袭夺对河流地貌发育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汉江上游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两次河流袭夺,第一次是古汉江切穿西侧的分水岭,使汉中盆地的水系注入古汉江;第二次是图中挤压脊隆起后,南支流切穿凤凰山袭夺汉江上游,使得原干流(古汉江)石泉至安康段演变为汉江支流,即月河。下图示意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后的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汉江上游发生河流袭夺的直接动力是(     
A.地壳隆升B.断层活动C.溯源侵蚀D.气候变化
2.目前汉江主河道(图中南支流处)普遍存在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的现象,其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A.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流量增加——河流侧蚀
B.地壳稳定——河流侧蚀——地壳下沉——河流下切
C.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地壳稳定——河流侧蚀
D.地壳稳定——河流侧蚀——流量增加——河流下切
3.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对下游古人类的影响有(     
①水源充足,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②水流湍急,阻止了古人向西迁徙
③阶地形成,有利于聚落形成发展④水患增加,迫使古人向高处搬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 索科特拉岛1800万年前曾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后来分离。龙血树是岛上独特的植物之一,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具有树干粗壮、叶硬、伞状树冠等特性。左图为非洲部分地区植被分布图,右图为索科特拉岛龙血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四个区域按照综合指标划分B.植被变化体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③④植被区之间有明确界线D.④地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2.龙血树的特性与当地环境关联体现了该区域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动态性D.开放性
2023-03-03更新 | 45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学家观察和分析红柳沙包的沉积纹层,可以了解沙漠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红柳是生长在沙漠地区的一种灌木,其枝条细长柔韧,根系发达。红柳秋季落叶,形成枯枝落叶层;初春和夏季,风沙在灌丛中堆积。年复一年,逐渐堆高,形成具有沉积纹层的红柳沙包,各沉积层颗粒物大小不尽相同,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状况存在差异。罗布泊西南缘红柳沙包的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罗布泊地区。下图示意罗布泊西南缘红柳沙包景观。



(1)红柳沙包某些年份的沉积层颗粒物较粗,推测其形成的环境条件。
(2)描述红柳沙包背风坡的植被覆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从研究红柳沙包的视角,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整体响应过程。

9 .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冰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2.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A.收集大气降水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D.吸收地下水分
3.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A.人工播种B.降水减少C.气候变暖D.冻土增厚
2022-10-02更新 | 653次组卷 | 40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10 . 红树林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下图为某地区红树林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红树林主要分布在(     
A.河流沿岸地带B.湖泊水淹地带C.高纬度沼泽地带D.热带沿海潮间带
2.红树林的生态适应特征有(     
①胎生现象②无板状根③有呼吸根④吸盐现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8-05更新 | 499次组卷 | 6卷引用:地理-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江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