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0 道试题

1 .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2020-07-07更新 | 888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5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文综地理试卷

2 . 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图中河流流量变化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降水B.温度C.L湖泊的水量D.地下水
2.依据图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湖泊为淡水湖
B.该地“白风暴”中的盐类主要来自大西洋水汽溶解的盐类
C.图示地区岩石的流水侵蚀作用明显
D.湖面缩减露出湖底所含的盐分是“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之一

3 . 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林地类型孔隙度(%)有机质含量(%)饱和持水量
(吨公顷)
总孔隙非毛管孔毛管孔
针阔混交林5917454.62503
常绿阔叶林6316473.18648
楠竹林5212402.08312
灌木林7317567.791833
1.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
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D.灌木林
2.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
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D.灌木林


3.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地表径流大B.植物种类多C.枯枝落叶多D.年均温较高
2019-11-21更新 | 1244次组卷 | 28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三联考文科地理试题

4 . 贝加尔湖冬季多大风,有两个奇迹:一是冬季平均气温为-38℃,但冰下的水温与夏季几乎接近;二是湖岸沙滩边有一片松林,根部裸露在地面以上2-3米,当地人称为“高跷树”。完成下面小题。



1.贝加尔湖冰层以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其原因是(     
A.海拔高,湖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很小
B.地下温泉不断涌出,为湖水提供热量
C.冰层很厚,寒冷空气难以进入湖水
D.冰层下的温室效应和深水的热传导
2.“高跷树”根部露出地面很高,推测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A.气候干旱,利于根系吸收更多水分B.气温低,冻土厚,根部难以深扎入土
C.风大浪大,根部土壤被侵蚀D.土层浅薄,增加树身的稳定

5 .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某年8月,我国西北一处无人为干扰的戈壁天气晴好。下图示意该月连续两日当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土壤逆湿现象发生的主要时段是
A.1~6时B.6~12时C.12~18时D.18~24时
2.导致10cm深度土壤湿度变化的水分来源于
A.凝结水B.河流水C.生物水D.地下水
3.8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A.蒸发减弱B.气温日较差变小C.下渗累积D.蒸腾减弱
2019-12-07更新 | 1250次组卷 | 2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6 . 欧洲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下图为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充分利用海陆风B.避开天敌
C.低湿地分布较广D.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2.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线路飞行距离更近B.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C.开辟新的迁徙路线D.该路线飞行更节省体力
3.欧洲白鹳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并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是因为(          )
A.食物较丰富,觅食较容易B.风力较大便于飞行
C.天气晴朗飞行视野好D.上升气流显著
2019-09-02更新 | 1035次组卷 | 3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地理试题
7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最终注入内蒙古的居延海。居延海因湖面缩小分裂成两个湖泊——苏泊淖尔(东居延海)和嘎顺淖尔(西居延海)。下图是黑河流域示意图。



(1)试分析居延海分裂成两个湖泊的自然原因。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2-12-12更新 | 329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总面积2854.21平方公里,它的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种群,以及整个森林生态都是无价之宝。下左图为西双版钠位置图。西双版纳虽不是中国最大的橡胶产区,但单位面积产量已达亩产12736千克,居世界第一位。橡胶林是双刃剑,一方面给当地人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也为国家解决了橡胶需求之困,另一方面又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下图为热带(季)雨林和橡胶林的水循环示意图。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原因。
(2)指出西双版纳大力种植橡胶对热带(季)雨林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3)提出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具体措施。
9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共13分)



(1)根据学生做的简单实验(图甲),假定同样一场大雨落在两种不同坡度没有植被保护的区域,判断水土流失____更严重(填字母)。基于更精确的实验和调查,研究者绘制了“坡度—坡面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图乙),发现了相关规律,说明坡度在40°~90°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增加而减小的主要原因是____
此外,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植被覆盖保持水土的作用,绘制“植被的减水减少效益图”(图丙),反映出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呈____相关。
(2)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导致对下游地区产生____灾害,客观上在河流下游形成____地貌,在河口处形成____地貌。
(3)黄土高原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法,防治水土流失。请结合图中的某小流域,针对“保塬、护坡、固沟”采取的行之有效措施。每地段列举一项生物措施和一项工程措施。
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生物措施____________
工程措施____________
2022-06-19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10 . 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岳桦林是一种匍匐状生长的森林(图2),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岩体松散,土层厚B.位于阴坡,光照少
C.气候寒冷,多大风D.地势陡峭,多落石
2.研究发现,近年来图中岳桦林带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该现象表明(     )
A.针叶林带正在下移B.岳桦林种群在萎缩
C.植被演替正在停止D.岳桦林带正在上升
2020-12-14更新 | 599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