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2021年3月23日,一艘长近400米,宽约59米,重22万吨的巨轮在苏伊士运河打横捆浅。如下图所示,卡住了双向航道,约450艘船只被堵,还有多艘绕行好望角。2021年3月29日(农历二月十七)经拖轮和挖掘机等多日救援和“神秘力量”的帮助,在未卸货减轻自重的情况下使该船成功重新上浮摆正船身,开创了世界先例。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此次轮船打横搁浅的自然原因最可能是(     
A.流速过快B.机械故障C.河道狭窄D.强风沙尘
2.据《纽约时报》报道,3月28日晚上,得到“神秘力量”帮助,运河水位大涨,使该船最终成功获救。此“神秘力量”最可能来自(     
A.人工注水B.大型拖轮C.一轮明月D.突降暴雨
3.堵船事故导致欧洲价格上涨的产品最可能是(     
A.橄榄油B.卫生纸C.汽车D.黄金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和“江南水乡”相隔万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在古近纪有一条横跨东西的干旱带横亘我国20°~30°N。中新世开始,随着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的生长,这条横跨东西的干旱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干东湿的气候格局,“江南水乡”也从此形成。随着气候环境的改变,江南地区植被类型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干旱、半干旱植被类型转变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湿润、半湿润植被类型。下图示意历史时期我国20°~30°N自然环境演变过程。

(1)说明古近纪时干旱带横亘我国20°~30°N的原因。
(2)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中新世江南地区植被类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

3 . 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①增加土壤水分②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土壤有机质④增加土壤矿物质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2.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2022-01-28更新 | 28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学校、鞍山一中、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4 . 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该岛西部植被茂密,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东部为温带草原和荒漠,当地传统民居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下图示意火地岛地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火地岛东部、西部自然景观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
2.关于乌斯怀亚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成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冬冷夏热,降水丰沛B.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抗震性好
C.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较大D.地处港口,进口木材便利

5 . 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秦岭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会因坡度而产生分异,坡度影响地表径流和水分的分配,进而影响着土壤的特性及分布,同时制约着人类活动的强度和频率。下图示意不同坡度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秦岭(     
A.南北坡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均成正比B.坡度越小区域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差距越大
C.坡度大于15°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差异小D.北坡植被覆盖度随坡度的变化均大于南坡
2.该地在坡度较小地区植被覆盖度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气温C.降水D.人类活动
6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拉圭河是南美洲第五大河流,是巴拉那河的主要支流。科伦巴以上为中、上游,以下到与巴拉那河交汇处为下游。巴拉圭河上游位于巴西高原,中下游均位于低洼的巴拉圭平原,流域内地表多为黏重的土壤。巴拉圭河中上游沿岸沼泽湿地为世界上最大的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占用资源,湿地被大量改造开垦,保护湿地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下图为巴拉那一巴拉圭河流域图和科伦巴附近气候统计图。



(1)巴拉圭河中上游沿岸多沼泽湿地,说明该处多沼泽湿地的主要原因。
(2)巴拉圭河科伦巴以下河段水体透明度高,试说明其原因。
(3)分析巴拉圭河中上游沼泽湿地大量开垦对下游河段水文特征的影响。
2021-11-22更新 | 1160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被誉为“中国死海”。运城盐湖古称解池,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中条山北麓断裂,出现的一个狭长凹陷地带,后逐渐形成湖泊。运域盐池周围地表、地下都储藏着大量的盐类矿体。运城盐池至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所产盐称“解盐”,池盐颗粒大、色洁白,质地纯净,含芒硝和镁元素较多,是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运城盐池每年特定时节会变成红色,也就是“玫瑰湖”,湖水颜色与湖中的卤虫、杜氏盐藻等生物繁殖关系密切。

下图为运城盐池分布图和盐池景观图。

(1)说明运城盐湖的形成过程。
(2)推测运城盐池变成“玫瑰湖”的季节并说明形成原因。
(3)为可持续开发开发运城盐池提出合理建议。
2021-10-12更新 | 1520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2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8 . 里海为一封闭海盆,水平面变化主要受制于伏尔加河径流量。近百年来里海水平面升降幅度大,1930-1977年,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伏尔加三角洲位于里海北部,以多汊道著称,下图示意伏尔加三角洲分区及相邻各地形单元,图中a为伏尔加三角洲顶部地区,b为上三角洲平原,c为下三角洲平原,d为前三角洲(三角洲水下部分),短虚线为人工开挖的鱼类洄游水道。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伏尔加三角洲多汊道,与其形成相关的是
A.地势起伏较大B.河道下切严重
C.水量变化较大D.人工开挖排水渠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伏尔加河下游相继建成一些大型水库用于农业灌溉等,水库建成后的伏尔加三角洲地区
A.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缩小B.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大
C.下三角洲平原侵蚀加剧D.前三角洲面积可能减小
3.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伏尔加三角洲上
A.主要汊道河床变宽、缩短
B.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
C.人工鱼道的作用减小
D.生物多样性增加

9 . 2017 年春节期间,我国某旅游团到哥斯达黎加西部沿海旅游,游客发现当地树木掉叶,树皮呈绿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下图为哥斯达黎加位置示意图。


回答下列小题。

1.该旅游团在哥斯达黎加旅游期间,影响该地的大气环流为
A.副热带高气压B.东北信风C.赤道低气压D.东南信风
2.下列关于该时段树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低,树木处于休眠状态而掉叶
B.光照弱,光合作用差而掉叶
C.树皮因生长青苔而变绿
D.为保障光合作用,树皮变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