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8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地峡(左图),瓜纳卡斯特保护区位于哥斯达黎加北部,在太平洋沿岸延伸了100多千米,跨越太平洋海岸的洼地,穿过3个高耸的山区,有大面积的热带干旱森林。瓜纳卡斯特保护区5月到10月为雨季,11月底到次年4月为旱季(右图)。


      

材料二哥斯达黎加有超过200年咖啡种植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风味独特的咖啡豆,在全球广受好评。2013年中哥双方签署多项农产品贸易协议,两国经贸互利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已经连续数年成为哥斯达黎加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年1月至5月,中哥双边货物进出口额达到145.9亿元,同比增长57.3%,双边贸易保持快速增长。


(1)从地形和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瓜纳卡斯特保护区雨季和旱季的形成原因。
(2)哥斯达黎加国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0.01%,却拥有全球近4%的生物物种,根据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说明哥斯达黎加生物物种丰富的原因。
(3)分析近年来哥斯达黎加出口到中国的咖啡总量逐年递增的主要原因。

2 . 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收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下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A.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B.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
C.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D.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
2.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     
A.“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B.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
C.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D.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
3.早期农牧文明交融过程中,“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人口扩散迁移B.交通工具变化C.文化语言交流D.聚落规模扩大
2023-08-22更新 | 6843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3 .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绿洲,因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导致大面积农田弃耕撂荒、植被发生变化。图示意不同弃耕年限农田土壤水分变化(CK表示未弃耕农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未弃耕农田土壤含水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较多B.蒸发量小C.下渗较少D.灌溉量大
2.导致民勤弃耕地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B.地下水位下降C.植被变化D.土壤类型变化
2023-08-2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4 . 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呈东北-西南走向纵贯新西兰南岛中西部,有17个3000米以上的高峰。山脉西南部逼至海滨,形成众多的峡湾。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该山脉仍在升高,但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南阿尔卑斯山脉西南部存在众多峡湾,说明南岛(     
A.西侧海浪侵蚀较弱B.西侧海岸岩性坚硬
C.雨季大气降水充沛D.冰期冰川活动活跃
2.导致南阿尔卑斯山脉仍在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板块碰撞B.岩浆活动C.风力沉积D.流水沉积
3.未来南阿尔卑斯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     
A.随科技发展,人类干扰增加B.随时间推移,内力作用增强
C.气候变暖后,冰雪厚度减小D.山体升高后,外力侵蚀增强

5 . 建于北宋的福建莆田木兰陂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今仍然发挥“排、蓄、引、拦、灌”等功能。拦河坝是木兰陂的主体工程,其上设有水闸,可按需求提闸、落闸。在木兰陂未筑之前,木兰溪下游平原是一片荒原,只长蒲草,无法耕作。下左图示意木兰陂位置,右图为拦河坝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枯水期木兰陂落闸主要是为了(     
A.拦沙蓄水B.拒咸蓄淡C.拦沙保土D.蓄水排沙
2.木兰陂工程建成后对其下游平原的影响有(     
①降低土壤盐度②减少耕地面积③增加电力供应④扩大灌溉范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 . 林窗是指上方无树冠遮阴的部分,即冠缘线围和的林中空地。某人工砍伐郁闭的毛竹林形成的林窗位于福建省永安竹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海拔542m左右)。下图示意某年9月至10月晴朗无云天气状况下该林窗内距地面1.5米处气温的时空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林窗形成后首先变化的小气候因素是(     
A.光照B.气温C.湿度D.蒸发
2.与周围毛竹林相比,该林窗内(     
A.气温日较差小B.空气湿度偏高C.土壤湿度偏低D.光照条件较差
3.导致一天中林窗内温度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方位B.太阳活动C.天气变化D.坡向差异

7 . 抛物线形沙丘是沙丘两翼指向上风方向,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平面呈抛物线的沙丘。在一定条件下,新月形沙丘与抛物线沙丘可相互演变。下图示意新月形沙丘转变为抛物线形沙丘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新月形沙丘向抛物线沙丘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风力B.植被C.降水D.地形
2.抛物线形沙丘向新月形沙丘演变的环境特征是(     
A.气候暖湿B.植被退化C.沙源增加D.地壳抬升

8 .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河流袭夺对河流地貌发育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汉江上游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两次河流袭夺,第一次是古汉江切穿西侧的分水岭,使汉中盆地的水系注入古汉江;第二次是图中挤压脊隆起后,南支流切穿凤凰山袭夺汉江上游,使得原干流(古汉江)石泉至安康段演变为汉江支流,即月河。下图示意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后的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汉江上游发生河流袭夺的直接动力是(     
A.地壳隆升B.断层活动C.溯源侵蚀D.气候变化
2.目前汉江主河道(图中南支流处)普遍存在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的现象,其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A.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流量增加——河流侧蚀
B.地壳稳定——河流侧蚀——地壳下沉——河流下切
C.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地壳稳定——河流侧蚀
D.地壳稳定——河流侧蚀——流量增加——河流下切
3.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对下游古人类的影响有(     
①水源充足,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②水流湍急,阻止了古人向西迁徙
③阶地形成,有利于聚落形成发展④水患增加,迫使古人向高处搬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顶冠峰是武汉市主城区最高峰,1974年建设采石场和石灰厂,山体破坏严重,是全市“创面”最大的山体之一。2019年顶冠峰生态修复工程启动,2022年山体修复完工,启动山体覆绿工程。左图和右图分别为修复前后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修复后的矿山,主要利用方向最可能是(     
A.农业种植B.生态游园C.地产开发D.科研基地
2.山体复绿过程中选择的植被最可能具备的特征是(     
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C.耐涝,耐低温D.耐涝,喜阳光
3.顶冠峰修复后,会使(     
A.物种丰度增加,径流汇水加快B.地面辐射增强,气温日较差增大
C.地表径流减少,坡面侵蚀减弱D.降水大幅增加,区域小气候改变

10 . 冰川的积累与消融是冰川参与水循环过程的两个主要环节,冰川物质平衡为积累与消融的差额,正值为冰川前进或增厚,负值则冰川退缩和减薄。其平衡状态直接反应了冰川地区的气候变化,决定了冰川的动态。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自1959年开始观测以来一直处于退缩状态,左图为该冰川海拔3900米测点的积累、消融累积过程线图,右图为该冰川一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一年中,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地表覆盖冰雪量最大时间是(     
A.6月B.7月C.9月D.12月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夏季既是主要积累期,又是主要消融期
②冰川物质平衡的多年变化主要是由于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
③从多年总和看,近年来该冰川正平衡值大于负平衡值
④该冰川融水主要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右图所示地区(     
A.植物根系深,叶片大B.土壤发育程度较差
C.受流水作用多槽形河谷D.大气保温作用较强
2023-08-1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