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1 . 空气对流上升时水汽凝结能形成积云,其包括由液滴组成的水积云和由冰晶组成的冰积云,水汽凝结高度越高,出现冰积云的概率越大。积云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直接反映下垫面的特征。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的三个气候分区,高原气候区的年积云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三个气候区的主要划分依据是(     
①地形地势②海陆位置③大气环流④植被状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高原气候区的年积云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气候区,其根本原因是高原气候区(     
A.海拔高,下垫面对大气加热作用强B.距海近,受海洋水汽影响大
C.冰川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D.纬度低、年太阳辐射总量大
3.与水积云相比,冰积云的发育指示着(     
A.地面辐射较弱B.大气保温作用较弱C.对流强度较大D.大气水汽含量较低
2024-01-26更新 | 528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1月新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文综地理试题

2 . 北极圈中最大的城市——摩尔曼斯克(68°58'N,33°03'E)一年四季都白雪皑皑,然而,这里的海港却终年不冻。当人们来到这座“北极之城”,可以肆意地在冰雪里撒欢,可以驾驶驯鹿雪橇出行,也可以去探索这里的军事遗迹,更可以去追寻神秘的极光。下图为摩尔曼斯克地理位置及日出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摩尔曼斯克成为终年不冻港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的影响B.海水的冰点较低C.冰雪的保温作用D.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2.在摩尔曼斯克的旅游者拍摄了2024年1月20日日出时的照片(图中手机时间为地方时),据此推测该日(     
A.日出方向接近正北B.日落时间为地方时13:25C.极夜现象刚刚结束D.正午太阳高度大于21°02′
3.想观赏“北极之城”炫丽的极光,需选择(     
A.太阳活动较弱的年份B.天气晴朗的夏季C.靠近极光中心的位置D.风速较小的时段
2024-06-0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3+3+3”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三)文综试卷-高中地理

3 . 三峡水库自2003年投入使用以来,库区水位已由66米上升至175米,水域面积扩大至1084平方千米,水库蓄水对库区及周边区域降水特征产生多方面影响。图为三峡库区不同区域蓄水前后月平均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西北部年降水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库区西北部(     
A.获得的水汽增加B.冷暖空气交绥强烈
C.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大D.库区回水顶托作用增强
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腹地7、8月份降水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别是(     
A.增加、空气湿度增大B.增加、水域面积扩大
C.减小、昼夜温差增大D.减小、大气对流减弱

4 . 土壤湿度反映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下图示意1979—2017年我国某地区不同深度年平均土壤湿度季节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最可能为我国的(     
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西南地区
2.与深层土壤湿度相比,该地区冬半年浅层土壤湿度较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地貌B.海陆分布位置C.大气环流D.土壤冻结作用
3.据图推断,近40年来该地区气候总体趋于(     
A.暖干B.冷湿C.暖湿D.冷干
5 . 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2023-12-04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1 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讲义)-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6 . 杏花沟位于伊犁河谷北侧的向阳山坡上,每年4月,分布于960米至1600多米之间的3万多亩野杏林相约绽放,引来游人如织。下表为科研人员对野杏林开花物候及相关地理要素的研究统计。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新源县吐尔根乡杏花沟野杏林开花物候及相关要素统计

样地编号海拔(m4月均温(℃)4月均光照强度(lux4月均湿度(%初花
日期
落花日期花期
d
I1100-120017.147705.039.94.94.168
Ⅱ阶1200-130016.322853.841.64.84.169
Ⅲ阶1300-140016.150493.240.64.94.179
1400-150013.246606.746.34.124.209
V>150013.147270.543.34.134.2412

1.杏花沟野杏林(     
A.随海拔升高,初花日期依次推迟B.开花物候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海拔变化
C.赏花期可达两周以上D.开花物候受光照强度影响最大
2.如果去杏花沟赏花,游客需注意(     
A.防晒,因为太阳紫外线辐射强B.防寒,因为昼夜温差大,早晚温度低
C.防山洪,因为正值暴雨集中季节D.防暑,因为白天较长,气温骤升
3.Ⅱ阶样地4月均光照强度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Ⅱ阶样地所在坡向为阴坡,太阳辐射弱
B.Ⅱ阶样地海拔适中,受谷风影响多云雾
C.Ⅱ阶样地湿度最大,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D.Ⅱ阶样地以缓坡为主,太阳光入射角小
2024-05-13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石二中鄂南高中等三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地理试题
7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热融滑塌指在厚层地下冰分布的斜坡区域,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地下冰暴露,在融化季节地下冰融化使其上覆的融土失去支撑而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塌落的现象。

材料二 冻土活动层,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且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但它不是多年冻土的一部分。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发生热融滑塌现象数量剧增,而且冻土活动层滑脱引起地下冰的暴露和融化是该区域发生热融滑塌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北麓河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发育最为密集的区域,其形成与坡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1为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在不同坡度的分布频率,图2为热融滑塌实景图。

(1)分析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主要分布在山前3°~8°的缓坡区域,而在坡度较大和坡度很小的区域分布较少的原因。
(2)说明除地形外,影响热融滑塌分布的其他条件。
(3)指出研究青藏高原热融滑塌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哪些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024-05-22更新 | 38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8 . 乌鲁木齐地区东南大风的形成与当地独特的地形和环流特征密切相关(当地也称焚风)。 图1为局部区域地形图,图2示意乌鲁木齐某次东南大风的发生过程中大气垂直剖面的气温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形对本次东南大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狭管效应作用明显②下坡风起加剧作用③主要由山风引起④位于山地背风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本次东南大风形成过程中,与当地海平面气温、气压变化最接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023-09-11更新 | 293次组卷 | 3卷引用: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9 . 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古环境信息的良好记录者,能反映自堆积以来的风化成壤特征及环境演变过程。一般而言,风化成壤作用会不同程度地改造沉积物各粒度组分含量,并产生次生化学物质和黏土矿物。如图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某地第四纪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剖面沉积物粒度成分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风成黄土成壤强度的变化特征为(     
A.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层>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现代草甸土层
B.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层>现代草甸土层
C.现代草甸土层>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层
D.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现代草甸土层>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层
2.当地全新世中期总体气候特征是(     
A.寒冷干燥B.温暖干燥C.寒冷湿润D.温暖湿润
3.推测距今3100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环境的演变特征是(     
A.风力堆积作用强烈B.易溶性物质的淋失增强
C.风化成壤作用突出D.东亚夏季风影响强于西风
2024-04-19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检测(二模)文综地理试题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域自然环境的形成是其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气候、生物及人为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云南高原干旱河谷散布在云南波状高原和横断山区的局部深切河段谷地,具有长期高温、水分稀少等自然特征,在人为活动的加速作用影响下,形成了易退化的自然植被,土地生产力下降。下图示意云南高原地形环境的变化。

   

(1)比较分析云南高原不同时期的地形特征差异。
(2)从内外力作用角度,说明该地"高山峡谷"地形发育的过程。
2023-08-25更新 | 173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学情模拟预测地理试题24题原题及变式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