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林线作为郁闭森林和高山植被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是极端环境条件下树木生存的界限。林线交错带生物生存环境梯度变化剧烈。色季拉山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西北侧,地处藏东南湿润气候区与半湿润气候区的分界面上,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其林线处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呈现多样性特征。



(1)简述色季拉山林线高度阳坡高于阴坡的原因。
(2)说明色季拉山阴坡林线处物种丰富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022-05-27更新 | 21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地理试题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容重也称土壤假比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它与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祁连山中段山地表层土壤容重时发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容重不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发生变化。图1为祁连山中段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2为祁连山中段不同植被类型0~10cm土壤容重统计。



(1)指出祁连山中段山地土壤生产力较高的坡向并描述其表层土壤容重的垂直分布特征。
(2)与海拔同为3300米的山地北坡相比,指出南坡的土壤容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说明在同一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2022-09-28更新 | 71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
3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藤本植物是一种自身不能构成群落,必须依附它物而生的植物。植物体经常或林冠或林下或匍匐或攀援,长期生活于这种状态下的藤本植物必然形成一些特殊的行为和适应特征。一般来说,藤本植物指示着生存环境具有湿热特性。岳麓山风景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图左),位于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域,植被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当地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对岳麓山风景区的藤本植物进行考察,对山地不同方位的藤本植物数量进行统计并绘制成图(图右)。

(1)比较东西坡面藤本植物株数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描述西坡面藤本植物在不同坡位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与下坡位相比,东坡面上坡位藤本植物株数较少,但盖度(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较大。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022-05-31更新 | 535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4 气候与气压带风带-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新题典题精练
4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非洲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刚果盆地雨林茂密,马达加斯加岛动植物种类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图为“非洲气候类型图及马达加斯加岛位置示意图”。



(1)根据材料推测马达加斯加岛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多样性丰富且独特物种较多的自然原因。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流经刚果盆地的河流水文特征。
2022-09-03更新 | 331次组卷 | 2卷引用:【测】6.3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考点聚焦】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讲练测

5 . 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厘米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冬季雪岭云杉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伊犁河谷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土层厚度B.光照C.海拔D.人类活动
2.图中森林植被的特点(     
A.四季常绿B.树冠浑圆C.纸质叶片D.结构复杂
3.关于针叶林下土壤特征及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淋溶作用强——常年径流大B.枯枝落叶厚——低温分解慢
C.土层分层多——土层原度大D.土壤酸性强——矿物分解快
6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杨教授的带领下,某校学生到内蒙古中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开展山地植被垂直分异状况的项目研究。

大青山项目研究手册

自然概括:

地理位置:内蒙古中部,如下图所示。


地形特征:地形复杂,海拔1011m-2269m,总体西部低、东部高,北坡相对平缓,南部起伏较大。

气候特征:年就降水量约400mm,年就蒸发量1800mm。

数据来源:

杨教授通过遥感影像解释分析得出不同高程不同坡向上的植被覆盖度(如下表)

表:大青山植被覆盖度

高程/坡向NNEESESSWWNW
1200-1400m0.3400.3220.2910.2650.2530.2680.3000.324
1600-1800m0.4690.4550.4100.3520.3390.3670.4120.447
2000-2296m0.6330.6220.5390.4770.4970.4970.5360.580

说明:植被覆盖度是一个比值,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率越高。

任务一:探究大青山植被覆盖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同学们根据杨教授提供的数据,分工合作绘制了部分不同高程上各坡向植被覆盖度分布示意图。


(1)根据图例要求绘制完成1200-1400m高程上各坡向植被覆盖度分布图(下图),并说明大青山植被覆盖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不同高程等级上各坡向植被覆盖度

任务二:比较大青山南北坡植被覆盖度的差异。

研学小组经调查研究发现,大青山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


(2)请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任务三:研究大青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分布情况。

研学小组经过实地考察,绘制了大青山南北坡自然带垂直分布图(下图)。



(3)请根据图文资料,判断并写出甲、乙两处对应的自然带的名称。
7 . 某校中学生赴江西庐山开展野外实习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记录东南坡的植被(表)

海拔(米)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
1100以上山地落叶阔叶林人工栽种针叶林、次生灌丛草丛
800~1100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人工栽种针叶林、次生灌丛草丛
800以下山地常绿阔叶林水稻田、人工栽种针叶林、次生灌丛草丛

(1)根据上表归纳庐山东南坡的植被特征。

任务二、观察土壤

同学们在庐山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并查阅资料,绘制了庐山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下图)。



(2)据图描述庐山土壤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说明形成原因。

任务三、探讨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有同学发现,庐山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土壤类型;也有同学查阅到《说文解字》中“土”字的解释为:上下两横“二”,象征地之下、地之中,中间的一竖“丨”,象征植物从地面长出的样子。


(3)结合所学地理知识,简述土壤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
2021-11-07更新 | 41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是我国最为典型的山地苔原,它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2000~2500m)。30年前长白山苔原带植被为灌木苔原,主要是灌木和苔藓地衣植物,很少有草本植物,目前,来自林线附近的林下喜温草本植物已经占据苔原带全域。下图是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灌木和草本优势种聚集强度K值的空间分布格局。(注:聚集强度K值小,表明该植物聚集分布明显;反之则聚集分布弱。)



(1)读图,指出近30年来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被的空间变化特点,并说出判断理由。
(2)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长白山西坡苔原带中低海拔灌木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1-12-11更新 | 266次组卷 | 2卷引用:地理热点258 苔原-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全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狙击与专项突破
9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2021-01-19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地理热点132 阴阳坡植被差异-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全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狙击与专项突破

10 . 高山积雪是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源,研究其覆盖面积的变化规律,对区域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用积雪面积除以总面积可得到各高程各季节的积雪覆盖率,将各季节与前一个季节的积雪覆盖率相减可得到积雪覆盖变化率,以此表示各季节的积雪变化情况。下图分别为天山山区各季积雪面积比例图和两条曲线分别示意天山春秋两个季节积雪覆盖变化率与高程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天山山区积雪的时间分布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①天山山区积雪从秋季开始累积,冬季积雪面积达到最大
②天山山区积雪从春季开始逐渐消融,夏季积雪面积达到最小
③天山山区积雪,北坡大于南坡
④天山山区积雪分布总体呈自西向东,由南向北减少的特点
⑤天山山区冬季积雪面积所占比例最大,是全年积雪的主要时期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④D.②③⑤
2.根据图分析春秋积雪覆盖率的变化,正确的是(     
A.春季积雪量大致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多
B.秋季积雪量大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后减少
C.海拔1000米以下,春季积雪覆盖率比上一季节有所增大
D.海拔1100~5200米之间,秋季积雪覆盖率均比上一季节有所增加
3.关于该图两条曲线变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甲曲线,海拔3800米以下,因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覆盖变化率小于0
B.甲曲线,海拔3800米以上,因气温降低,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
C.乙曲线,海拔1100米以下,因无降水,积雪覆盖变化率为0
D.乙曲线,海拔5300米以上,因气温升高,积雪覆盖变化率小于0
2020-10-13更新 | 823次组卷 | 6卷引用:巩固练16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20-2021学年【补习教材·寒假作业】高一地理(人教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