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上部(2000—2500m),是我国大陆东部唯一典型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长白山苔原带西坡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最为明显的是原先位于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而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苔原地区植物生长通常受限于温度与土壤养分,土壤因素对植被发展影响很大。同时,植物种类组成也会影响腐殖质分解等土壤过程。


      
(1)分析长白山适合苔原植被生长的环境特征。
(2)描述长白山草本植物侵入苔原带的变化趋势特点。
(3)分析长白山草本植物侵入苔原带的原因。
2023-06-24更新 | 425次组卷 | 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2 . 年轮指数是树木年轮实际宽度值与期望值之比,其大小变化可以记录树木径向生长。某地位于川西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地带,岷江冷杉是主要建群树种之一,红杉常在冷杉林上部边缘形成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但降水的变化并不明显。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对岷江冷杉和红杉径向生长的影响不同,下图示意岷江冷杉、红杉的年轮指数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2011--2019年红杉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而冷杉生长良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太阳辐射B.热量C.土壤D.水分
2.按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当地最可能出现(     
A.林线下降B.雪线下降
C.冷杉林木蓄积量增加D.红杉林树木密度增加
2024-01-13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卷

3 .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部,是我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山地植被垂直分异显著。近年来,武夷山高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下图分别为武夷山地理位置及其东坡垂直自然带、土壤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武夷山(     
A.生物量增加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C.水分会减少D.物理风化作用会减弱
2.武夷山植被垂直分异显著的形成条件有(     
①山体高大       ②纬度低       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④植被丰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武夷山高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可能是高山地区(     
A.水分条件改善B.热量条件改善C.草甸植被增加D.农业生产破坏
2023-12-29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4 . 研究发现,某类植被垂直带的带幅都应该在1000m以内。我国秦岭中部太白山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垂直带垂直高差达2300m左右,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带幅最宽、结构最复杂的超级垂直带。图示意秦岭中部(太白山北坡)山地落叶阔叶林超级垂直带35亚带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与糙皮桦亚带相邻的上部自然带属于(     
A.高山灌丛带B.高山草甸带
C.山地荒漠草原带D.山地针叶林带
2.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典型垂直带的变化趋势是(     
A.上限上升—下限上升B.上限下降—下限上升
C.上限上升—下限下降D.上限下降—下限下降
2024-04-2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五校(省实、广雅、执信、二中、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区域植被活动变化主要表现为各种植被类型平均NDVI(反映植被覆盖度及生长活力的指数)的波动。研究表明,2000—2020年横断山区各类植被生长季的植被活动均呈现增强趋势,其中森林植被活动增强速度快于草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
2.2000~2020年横断山区各类植被生长季的植被活动均呈现增强趋势,主要得益于(     
①遥感监测技术进步       ②全球气候变暖       ③生态工程成效显著       ④城市规模缩小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2000—2020年横断山区森林植被活动增强速度快于草地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草地生长区域(     
A.人类干扰频繁B.水热条件较差C.土壤有机质少D.风沙活动频繁
6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

材料二典型丹霞地貌为流水侵蚀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图)。


   
(1)请说明丹霞地貌山顶植被变异为硬叶植被的原因。
(2)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3)随着外力崩塌、侵蚀和堆积,地表趋于平坦,指出该地植被类型面积变化趋势。

7 . 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指数越大,地面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好。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可以指示不同海拔、不同地貌类型的植被变化。下图示意我国岷江上游河谷植被类型及EVI垂直变化。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河谷降水随海拔升高的垂直变化特点表现为(     
A.先增加后减少B.先减少后增加C.逐渐增加D.逐渐减少
2.P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热带草原B.亚热带阔叶灌丛C.干热荒漠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近几十年来,该河谷中(     
A.森林植被的生长环境改善B.高山嵩草草甸的生长环境变差
C.气候出现干冷化变化趋势D.高山稀疏植被向更高海拔分布
2023-05-3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河池八校同盟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

8 .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下图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C三处典型自然植被分别为(     
A.落叶阔叶林——疏林草原——灌木草原B.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草原
C.针阔混交林——疏林草原——灌木草原D.针阔混交林——灌木草原——疏林草原
2.在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的原因主要是(     
A.区域小气候变干燥B.林木密集,截留雨水
C.坡面涵养水源能力弱D.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
3.根据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原则,该区域山坡的植被最宜是(     
A.乔木林地B.灌木林地
C.耐旱草本植物D.耐寒草本植物

9 . 芦芽山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海拔1950-2600m区域分布有大面积的针叶林,海拔约2650m处形成林线,北坡林线高于南坡。白杆(乔木,生长季5-9月)是芦芽山针叶林的优势树种之一,喜冷湿环境。研究发现,芦芽山低海拔处的白杆生长速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而高海拔处的白杆生长速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图为芦芽山南、北坡林线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月均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芦芽山(     
A.南、北坡林线土壤水热条件变化趋势较一致
B.南坡林线土壤温度大于北坡
C.南、北坡林线9月土壤温度差异最大
D.南坡林线土壤含水量小于北坡
2.推测芦芽山北坡林线高于南坡的主要原因是(     
A.南坡夏季土壤湿度大,针叶林长势差B.南坡春季土壤升温慢,针叶林长势差
C.北坡夏季光照较充足,针叶林长势好D.北坡冬季土壤温度高,针叶林长势好
2023-11-06更新 | 30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01知识点清练卷)-【难度分层·单元必刷】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单元检测分层卷(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0 . 芦芽山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海拔1950—2600m区域分布有大面积的针叶林,海拔约2650m处形成林线,北坡林线高于南坡。白杆(乔木,生长季5—9月)是芦芽山针叶林的优势树种之一,喜冷湿环境。研究发现,芦芽山低海拔处的白杆生长速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而高海拔处的白杆生长速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如图为芦芽山南、北坡林线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月均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芦芽山南、北坡林线(     
A.土壤水热条件变化趋势较一致B.南坡林线土壤温度大于北坡
C.白杆生长季内土壤温度差异较显著D.南坡林线土壤含水量小于北坡
2.推测芦芽山北坡林线高于南坡的主要原因是(     
A.南坡夏季土壤湿度大,针叶林长势差B.南坡春季土壤升温慢,针叶林长势差
C.北坡夏季光照较充足,针叶林长势好D.北坡冬季土壤温度高,针叶林长势好
3.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芦芽山低海拔和高海地区的白杆生长状态分别是(     
A.低海拔地区趋好、高海拔地区趋差B.低、高海拔地区生长都趋好
C.低海拔地区趋差、高海拔地区趋好D.低、高海拔地区生长都趋差
2023-09-27更新 | 374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实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