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表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大西洋暖流是由表层风洋流和深层海水温盐环流共同构成的三维立体环流,每秒向欧洲输送1亿立方米的暖水,相当于百万座核电站的产热供给。在距今1.29-1.15万年前,先是劳伦泰德冰盖的冰架大规模断裂,后来格陵兰地区降温20℃、英格兰地区降温8℃,猛犸象、巨型短面熊、剑齿虎等动物灭绝,史称“新仙女木事件”。图1和图2为相关资料图。

(1)描述42万年来地球温度变化的特点。
(2)说明“新仙女木事件”发生过程。
(3)简述“新仙女木事件”结束后气温恢复正常的原因
2024-05-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地理试题

2 . 海洋蓝洞是前期发育在高于海平面的碳酸盐岩台地和岛礁上,后期位于海平面之下,洞口与外海连通的洞穴。三沙永乐蓝洞位于我国西沙群岛,最大深度为300.89米,平均直径约为130米。下图示意三沙永乐蓝洞剖面,洞口周围生长有繁茂的珊瑚礁,从洞口往下,随着水体加深,洞壁逐渐收窄,在洞体转折处之上的斜坡观测到了滑塌沉积物。完成下面小题。



1.三沙永乐蓝洞洞口周围生长有繁茂的珊瑚礁,主要是因为(     
①水温适宜②海水盐度低③水深较浅④水流波动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推测洞体转折处以上洞体的形成主要是(     
A.地壳下沉B.火山喷发C.洞穴垮塌D.海浪侵蚀
3.三沙永乐蓝洞形成过程中(     
A.海平面持续下降B.始终处于海洋环境C.地质条件较稳定D.气候呈现冷暖交替

3 . 青海湖滩坝是由湖水搬运砂粒,在沿岸附近的湖滩长期堆积而成。气候变化导致青海湖湖平面发生升降变化,从而在不同位置形成多条滩坝。下图为近18ka(千年)以来青海湖四个阶段湖平面升降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青海湖地区从古至今四个阶段的气候特征依次为(     
A.温湿、冷干、暖湿、凉湿B.温湿、暖湿、冷干、凉湿
C.冷干、温湿、暖湿、凉湿D.冷干、暖湿、冷干、凉湿
2.图示时期,规模大的滩坝形成于阶段(     
A.①和③B.①和④C.②和③D.②和④
3.距现今湖区最远的滩坝形成时,青海湖湖面海拔高度约为(     
A.3040米B.3194米C.3240米D.3290米

4 . 绢蝶是地球上栖息海拔最高的一类蝴蝶,被誉为“雪线上飞舞的精灵”。研究发现,在距今1700万年—1500万年,绢蝶生活在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距今约1390万年,绢蝶开始向外扩散,现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高海拔地区。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距今1700万年—1500万年绢蝶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主导因素是(     
A.湿度B.土壤C.气温D.植被
2.1500万年以来,绢蝶的演化变迁期反映出气候(     
A.逐渐变暖B.逐渐变冷C.先变暖后变冷D.先变冷后变暖
3.现今绢蝶的分布(     
A.纬度跨度扩大B.纬度跨度不变C.海拔下限不变D.海拔下限升高
2023-11-03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测评(三)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洲象主要分布范围为东南亚和南亚热带地区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大约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一群野生亚洲象,近日一路北迁,经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后抵达玉溪市峨山县。截至2021年5月28日,15头野象仍在峨山县境内,逗留并觅食。40余天时间里,该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受到影响。

材料二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现在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食物,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亚洲象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且寿命较长。亚洲象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也会吃香蕉和甘蔗等。

材料三   左图为历史上亚洲象在中国的分布北界示意图,右图为云南亚洲象一路北迁线路图。


             
(1)据左图描述甲一丁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规律,并推测丙、丁时期气候的主要特点。
(2)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3)针对云南亚洲象濒危的现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6 . 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海平面上升时期,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育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潟湖,距今5500年前莱州湾海平面开始下降,潟湖最终与海洋分离,退居内陆,河流经湖泊注入海域。此后湖泊位置不断演变,湖泊面积经多次扩大、缩小后,最终消失。研究表明,莱州湾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的气候变迁。完成下面小题。

   

1.距今6000年前左右,莱州湾潟湖形成的原因是(     
A.海水侵入陆地,流水侵蚀加剧B.海水侵入陆地,海洋侵蚀加剧
C.流水顶托加强,海洋堆积加剧D.海水顶托加强,流水堆积加剧
2.潟湖与海洋分离后(     
A.河流长度减小B.湖泊淤积加重C.湖泊深度增加D.湖泊盐度增加
3.莱州湾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A.一直变湿润B.干湿交替,总趋势变湿润
C.一直变干旱D.干湿交替,总趋势变干旱

7 . 青藏高原表层土壤的冻融状态极大地影响着土壤和大气之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微生物的生存,其日冻融循环出现季节性冻结—融化过程(温度逐渐升高)以及季节性融化—冻结过程(温度逐渐降低),起始时间为正值说明冻融循环推后。下图为青藏高原2003~2019年日冻融循环发生时间点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符合青藏高原土壤冻融状态变化表述的是(     
A.季节性冻结—融化过程发生时间点波动性推后
B.季节性融化—冻结过程发生时间点波动性推后
C.季节性冻结—融化过程和季节性融化—冻结过程发生时间点均提前
D.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冻融状态影响最大
2.青藏高原进入日冻融循环最早的年份是(     
A.2004年B.2008年C.2013年D.2016年

8 . 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可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以及稀疏岛状多年冻土区。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南界北移,植被覆盖指数呈增加趋势,但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冻土活动层厚度和植被生长季变化的差异,造成其植被覆盖指数的增加程度不同。从长期来看,气候变暖反而会限制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的植被生长。下图示意我国东北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分布。据此完下列小题。

   

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植被覆盖指数增加量最大的是(     
A.I区B.Ⅱ区C.Ⅲ区D.IV 区
2.近年来,与IV 区相比,I区整体上(     
①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较多 ②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较少
③植被生长季变化大 ④植被生长季变化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长期来看,气候变暖会阻碍植被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水分供应增加B.土壤水分供应减少
C.区域降水总量增加D.区域降水总量减少
2023-05-30更新 | 631次组卷 | 9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三最后一卷地理试题(文科)

9 . 大规模的冰川退缩与扩张会影响海平面的垂直变化,也会引起局部地区地壳的垂直变化。终碛堤是冰舌前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而逐渐堆积起来的弧状堤坝,可以显示冰川的变化,进而显示气候的变化,图1为冰川地壳受力示意图,图2为某冰川冰舌,2万年以来,该冰川依次发育了甲、乙、丙三道终碛堤,其中丙终碛堤只在冰川底部保留了残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区气温变化符合(     
A.B.
C.D.
2.图2地貌形成过程显示气候变化具有(     
A.交替性   随机性B.持续性   交替性C.间歇性   交替性D.随机性   间歇性
3.下列情况符合冰川退缩、扩张对地壳、海平面影响的是(     
①冰川退缩引起地壳上升、海平而上升②冰川退缩引起地壳下降、海平面下降③冰川扩张引起地壳下降、海平面下降④冰川扩张引起地壳上升、海平面上升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10 . 为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2018年4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下图示意1979--2017年9月和3月南极海冰范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反映出(     
A.3月和9月海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B.3月和9月海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
C.在图示时段海冰范围有增大的趋势D.在图示时段海冰具有年递增的趋势
2.近年来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海冰较常年增多即为冰进,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德雷克海峡的冰退现象会出现在(     
A.3月B.6月C.9月D.12月
3.在2012-2013年期间,南极洲周围海冰面积发生变化,短期内将会导致(     
A.秘鲁寒流的势力减弱B.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减少
C.菲律宾易发洪涝灾害D.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减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