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表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2021·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题组 | 较难(0.4) |

1 . 读我国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距平及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现今形,我国从东汉开始的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中所经历时间较长的是(     
A.冰期B.间冰期C.温暖期D.寒冷期
2.下列关午东汉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说内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北方农耕地区北界南移B.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地区北界北移
C.唐朝初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迅速D.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繁荣
2021-05-25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地理20210513-001【2020】【高二下】
2023·湖北·模拟预测

2 . 石羊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矛盾异常突出。图1、图2分别示意石羊河流域三个观测站点逐月累积蒸发量及年蒸发量累积距平(即距平值的累加)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乌鞘岭站(     
A.1960—1970年的年蒸发量最大B.1980年的年蒸发量累积距平最小
C.1990年的蒸发量与平均值相同D.1995—2010年的年蒸发量变化较小
2.与永昌站相比,民勤站1970—1990年的年蒸发量变化差异可能取决于(     
A.气温变化B.风速大小C.水源供应D.植被覆盖
3.2000年以来,石羊河流域三个观测站点年蒸发量累积距平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旱涝灾害加剧B.尾闾湖泊扩大C.植被类型减少D.绿洲快速扩张
2023-10-27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猜题卷(一)

3 . 植被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在受干扰后的恢复过程或在裸地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19世纪中期以来北半球山地冰川普遍开始退缩,冰川退缩区域的植被演替是典型的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行为),下表是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后10块样地编年序列上优势种群的密度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沙棘在10号样地存在的时间可能为
A.80~90年B.50~60年
C.20~30年D.0年
2.关于优势种群物种数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川退缩10年时最丰富B.同一样地先增后减
C.10号样地最丰富D.早期较晚期更丰富
3.19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贡嘎山地区
A.森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上升B.裸露的冰碛地貌规模扩大
C.雪线高度明显下降D.冰川质量提高
2020-04-2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正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线上月考(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4 . 气候的冷暖变化可以影响海岸的变迁。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反之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下图为全新世以来福建省局部地区海岸线变迁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由图文信息可知,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的特征是
A.逐渐变暖B.逐渐变冷
C.先变暖后变冷D.先变冷后变暖
2.图中四地中,在中全新世时期海拔最高的地点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5 . 读淮河流域近60年年均温距平累积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60年内淮河流域各年气温(     
A.绝大多数年份低于0℃B.1960-1993年持续下降
C.1960年年均温为0℃D.2000年以来整体偏高
2.淮河流域最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B.风暴潮C.干旱D.寒潮
2020-07-24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地理试题

6 . (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和冰川面积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1960—2010年气候与冰川变化之间的关系是
A.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
B.气温、降水的变化与冰川面积变化呈正相关
C.降雪减少,冰川融化量增大
D.气温升高,冰川补给量增大
2.气候的变化可能对新疆绿洲农业产生的影响是
A.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低温冻害减少B.蒸发旺盛,冰雪融水减少
C.降水增加,水土流失加重D.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
2018-12-19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重要考点练习卷:全球气候变化
7 . 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我国某省局部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
A.逐步变暖B.逐步变冷
C.先暖后冷D.先冷后暖
2.若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
①高山雪线上升           ②高纬冻土融化
③水稻分布北界南移       ④全球普遍干旱
A.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②
8 . 2007年,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呈现的报告提到本世纪地球的温度将会上升2℃~6.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结果可能是
A.全球降水将普遍增加B.海平面将上升
C.全球物种将大量增加D.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将缩小
2.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2019-10-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9 . 新生代第四纪末次冰盛期是地质史上最后一次冰期盛期,南北两极气温下降的幅度甚至达到20℃,南北两极冰盖迅速发育,凝固了大量的水分,致使全球海平面平均下降了约130m。末次冰盛期,中国沿海地区大陆架几乎全部出露,日本海成为一个冰封的内陆海(湖),末次冰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的黄土状堆积物,称为下蜀黄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末次冰盛期之前的温暖期相比,末次冰盛期可能出现的景象有(     
①日本西部地区降雪增多②西北太平洋表层水温下降③低纬地区降温幅度最大④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扩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末次冰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A.变质作用B.海浪作用C.风力作用D.冰川作用
10 . 读地质及历史时期全球气温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考古学证明,台湾海峡海底某处存在河流及农业生产的痕迹,该现象可能存在于
A.白垩纪暖峰期B.末次冰盛期C.小冰期D.20世纪温暖期前期
2.从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到小冰期
A.北半球极地冰盖曾经完全消失B.全球雪线先降后升
C.热带曾经拓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北部D.人类活动范围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
2020-04-1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考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