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7 道试题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超过29.1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8%。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统计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最多的三个省份人口迁出的共同原因是(     
A.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B.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周边省份
C.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D.自然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
2.山西省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较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总量较小,无剩余劳动力B.距东部发达地区较远,交通不便
C.采矿业发达,吸纳了大量劳动力D.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3.下列铁路客运线中,春节后交通最为紧张的是(     
A.哈大线B.陇海线C.青藏线D.京广线

2 . 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下图是我国某省(市、自治区)近年来人口迁移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省(市、自治区)可能是(     
A.西藏B.贵州C.广东D.黑龙江
2.图示时期,该省(市、自治区)(     
A.人口的总量不断增加B.人口机械增长率持续下降
C.老年人口的比重升高D.妇女生育率显著提高
3.图中的人口迁移对该省(市、自治区)的影响是(     
A.减轻资源环境压力B.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C.逆城市化现象突出D.人口就业压力增大
单选题-题组 | 较易(0.85) |
名校

3 . 我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称为“人户分离”,包括“户在人不在”和“人在户不在”两种情况。2020年11月1日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和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中部地区下降0.79%,西部地区上升0.22%,东北地区下降1.2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些年来,导致我国人户分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B.家庭婚姻
C.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距D.现代化快速交通的发展
2.“人户分离”中“户在人不在”的地区(     
A.以东北地区为主B.交通通达度低C.就业岗位相对较少D.自然环境恶劣
单选题-题组 | 较易(0.85) |
名校

4 . 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人口密度最大值的分布区在(     
A.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地区B.海拔500米—1000米的河谷地区
C.海拔1500米以上山地缓坡D.大巴山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内部
2.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城镇分布C.海陆位置D.地形起伏

5 .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特点的分析,叙述不正确的有(     
A.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人口集中
B.海拔200m以下的低矮高原人口占50%左右
C.距海岸200km范围内人口分布较多
D.距海岸200km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大洋洲
2.根据图Ⅱ判断,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其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落后B.海洋面积大
C.降水少,气候干旱D.多高寒荒漠

6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水源、土壤和气候反映出来;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交通和历史等因素反映出来。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水源C.经济发展水平D.交通
2.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腾冲一线”。导致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经济发展水平D.历史

7 .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的环境承载力(单位:万人),读图回答问题。

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B.淡水资源C.地形地势D.科技水平
2.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入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入部分人口
2023-01-08更新 | 251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8 .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建立和实现高效益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下图为我国2000-2017年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与产业结构高级化都成正相关
B.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与产业结构高级化都成负相关
C.老年抚养比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成正相关、与少儿抚养比成负相关
D.老年抚养比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成负相关、与少儿抚养比成正相关
2.有关我国2000-2017年的人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B.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在2010年最少
C.我国少儿抚养比在2012年后呈显著上升趋势
D.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呈上升趋势
2023-01-01更新 | 415次组卷 | 1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第五中学2022-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9 .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信息显示(     
A.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并不明显B.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增加
C.5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2.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A.与村相比乡镇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

10 .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据湖南省行政村名的特征,湖南地名分为12类,其中带有“河、湖、峰、岭、坳、塘、井、坪、堰”等字的地名较多。因多种因素,地名逐渐消失,成为地名文化遗产上的一大遗憾。下图示意某年湖南省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中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反映出湖南省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古迹众多,建筑多样B.水热充足,经济发展水平高
C.地形复杂,水网密布D.平原辽阔,动植物资源丰富
2.湖南省地名中与“塘”“坪”“堰”相关的地理要素依次分别是(     
A.地形—意愿—工程B.水文—资源—意愿
C.方位—水文—建筑D.水文—地形—工程
3.地名消失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①城市化②资源开发③城乡规划④人口老龄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12-21更新 | 1477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