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5 道试题

1 .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多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蕴藏的资源数量
C.科技发展水平D.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023-03-13更新 | 370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线上)地理试题

2 .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3.“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C.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2023-03-04更新 | 1757次组卷 | 144卷引用:热点05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山东专用)

3 . 流入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发展的指标之一,体现城市整体吸引力和辐射范围,覆盖区划数量是指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西北7个地区,主要来源省份流入人口占比是指流入前两名省份人口数/流入前十省份的人口数。下图示意 2019 年流入人口较多的全面辐射型、精准辐射型、局部辐射型、本土优势型四种类型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城市辐射的范围广,流入人口集中在几个特定的省份,该城市为(     
A.天津B.武汉C.杭州D.佛山
2.近几年,苏州市整体吸引力和辐射范围增强,其流入的人口主要从事(     
A.电子商务业B.加工制造业C.商贸服务业D.高科技研发
2023-03-0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模拟拉练一地理试题
4 . 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有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
2023-03-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5 . 表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部分数据,其中甲、乙、丙、丁四地为辽宁、广东、北京和西藏,人口数值是指常住(半年以上)人口数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总人口(万人)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
全国14117817.9563.3518.7013.50
218911.968.5019.6313.30
425911.1263.1625.7217.42
36424.5366.958.525.67
1260118.8568.8012.358.58
1.依据所示人口普查结果数据,可推知四地中(     
A.甲地社会养老负担最重B.乙地人口老龄化最低
C.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D.丁地劳动人口数量最少
2.造成乙、丁两地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A.人口政策B.医疗水平C.生育观念D.人口迁移
2023-03-01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6 . 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0.02~0.03人/平方千米,农业时期为40人/平方千米,工业时期为160人/平方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材料反映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资源B.科技发展水平
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D.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2.下列地区中,单位土地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珠江三角洲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青藏高原
2023-02-26更新 | 1492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7 . “共享村落”是一种新的农村资源利用方式,村集体或农户委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进行流转交易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它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举措。图为“共享村落”主要服务功能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农村房屋闲置的根本原因是(     
A.乡村受教育水平低B.乡村人均宅基地多C.乡村经济收益低D.乡村基础设施落后
2.“共享村落”可以(     
A.提高城镇化化水平B.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C.解决农村养老问题D.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8 . 读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则情况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20年世界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B.较发达区域平均城镇化水平随着逆城镇化的进行而下降
C.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D.世界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
2.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B.城镇人口寿命长死亡率低
C.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D.农村人口移民发达国家
2023-02-18更新 | 219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B)

9 . 青藏高原是我国人口稀疏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人口数量不断增长,2010年常住人口由813.29万人增长到1239.76万人。下图为2010年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人口的分布特征是(     
A.人口地区分布较为均衡B.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密度小
C.寒旱核心区附近密度小D.祁吉线以东以南地区密度小
2.限制祁吉线以西以北地区人口密度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①高寒       ②干旱       ③太阳辐射强       ④地势起伏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随着我国农业人口大量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基于此,我国多地行政部门规划提出“合村并居”的理念。下表示意我国不同阶段合村并居的主要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合村并居类型

主要模式

农村居民点变化

行政村合并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主要形式,延续至今

迁移式合并

统一进行村庄建设规划,促进农民集中居住

固定式合并

行政区划合并调整。一般不涉及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通过长期引导促使居民点集中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2005年至今的主要形式。

农民带地进城模式

拆迁农村居民点复基为农地,农民用宅基地换房,进城居住

中心村和

社区建设模式

拆迁农村居民点复基为农地,农民安置在中心村或社区居住。

1.实施“迁移式合并”有助于(     
A.减少乡村服务种类B.提升乡村服务等级C.控制乡村人口流动D.扩大乡村建设用地规模
2.四种“合村并居”模式中,缓解乡村“空心化”见效最慢的是(     
A.迁移式合并B.农民带地进城模式C.固定式合并D.中心村和社区建设模式
2023-01-13更新 | 342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