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的空间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下图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图(单位:万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     
A.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15-64岁人口比重减少
C.年龄结构逐步年轻化D.0-14岁人口比重减少
2.导致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城乡社会经济状况差距B.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C.城市户籍政策门槛降低D.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
2 . 人口迁移有利于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____
2023-01-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夹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地理试题

3 . 人口分布是区域内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为“第六次人口普查珠江流域人口密度与地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珠江流域人口(     
A.低纬多于高纬B.平原多于山地C.沿海多于内地D.沿河多于周边
2.影响云南人口密度小于贵州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植被
3.近年来,广东人口密度增大趋势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其(     
A.自然增长率下降B.机械增长减缓
C.人口死亡率陡增D.育龄妇女锐减
2023-01-2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4 . 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时空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两次人口数量变化率均高于15%的省级行政区是(     
A.苏、藏B.京、沪C.浙、粤D.渝、津
2.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B.生态C.交通D.政策
3.两次人口数量变化率反映我国人口(     
A.由内陆向沿边迁移B.向西北和东北迁移
C.沿长江经济带集聚D.向东部经济带集聚
2023-01-16更新 | 664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5 . 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迁移——“生活方式型移民”成为一种重要的人口流动类型。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城市最可能成为我国“生活方式型移民”迁入地的是(     
A.兰州B.上海C.拉萨D.三亚
2.下列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B.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同D.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2023-01-16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一月份学业质量校内调研地理试题

6 . 第二居所是指在常住地之外的地区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第二居所旅居者作为一种周期性居民,很难与当地居民产生持久的能称之为融合的社会互动,并刻意与当地居民保持适当距离,导致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需要政府、社区组织这些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从而促进旅居地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第二居所旅居地和谐社区发展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第二居所的出现,将使旅居地(     
A.房价持续提高B.就业压力增大C.环境压力加大D.人才数量增多
2.在第二居所区,形成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的根本原因是(     
A.居住时间差异B.消费水平差异
C.出行方式差异D.地域文化差异
3.在构建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是(     
A.政府B.社区居委会C.旅居者D.当地居民
2023-01-12更新 | 27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7 .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常住人口为84748016人,较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了7.74%。表1为“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南通泰州镇江
六普(%)13.308.105.8410.179.265.873.96
七普(%)15.048.816.2310.999.125.323.79
城市扬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
六普(%)5.679.236.106.005.5910.90
七普(%)5.387.925.385.885.4310.72
1.两次人口普查期间,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     
A.无锡B.淮安C.南通D.盐城
2.六普到七普期间,苏州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经济迅速发展B.生育政策调整C.落户门槛提高D.消费水平提升
3.根据各地级市人口比重变化,可以推测人口(     
A.出生率变化B.老龄化速度C.密度的变化D.结构的变化
2023-01-10更新 | 21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区、通州区、启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8 . 我国县级行政区有市辖区、近郊区、县级市和县域四种类型。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部分县级行政区出现人口收缩(人口流失乃至局部空心化)现象。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收缩型县级行政区数量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四类县级行政区收缩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区域的(     
A.经济水平发展差异B.人口数量增长不均
C.生态环境质量不同D.文化教育发展失衡
2.人口显著收缩的县级行政区将会出现(     
A.城市化水平下降B.人口出生率减小
C.老龄化比例降低D.劳动年龄人口增加
3.辽宁省鞍山市是显著的人口收缩型城市,为应对人口收缩问题该市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大量引进人才B.拓展城区面积C.优化产业结构D.提升农业占比
2023-01-09更新 | 1098次组卷 | 8卷引用:地理(江苏专用B卷)-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9 .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东部地区流动,形成了民工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下图为甲乙丙丁四个工业部门投入要素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改革开放以来,影响“移民就业”的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C.经济D.科技
2.甲、乙、丙、丁四个工业部门中,实行“移业就民”最有利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移业就民”对于中西部的影响主要有(     
①促进城市高技术工业发展②加快城市化进程③增加就业机会④优化产业结构⑤增加环境压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10 .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着眼于我国当下国情与未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保障乡村充分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下图示意广东省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其中Ⅰ、Ⅱ是影响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两个重要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地区人地关系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②气候变化③农业技术④基础设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Ⅰ阶段农村地区的特征最有可能表现为(     
A.人口流失比较严重B.经济发展迅速C.农民返乡意愿强烈D.人地矛盾加剧
3.促使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关键原因包括(     
①户籍制度调整②农民收入提高③生态环境转好④人口大量迁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23-01-05更新 | 1234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考试地理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