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的迁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地区。下表为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的9省(直辖市)省际流出人口情况。表中数值为某省(直辖市)流向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占该省《直辖市》全部省际流出人口比值(前三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流出地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川渝地区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
流向地江苏
0.40
上海
0.41
上海
0.22
浙江
0.27
广东
0.36
广东
0.44
广东
0.64
广东
0.22
广东
0.25
浙江
0.12
浙江
0.11
江苏
0.13
江苏
0.27
浙江
0.25
浙江
0.09
浙江
0.09
浙江
0.14
浙江
0.13
安徽
0.07
山东
0.07
广东
0.08
上海
0.21
福建
0.10
上海
0.07
广西
0.03
四川
0.13
重庆
0.11
1.2020年长江经济带内省际流出人口流向空间分布表现为(     
A.长江中游地区流向集中,以向区外流动为主
B.长三角地区流向分散,以区内流动为主
C.安徽省流向分散,以向区外流动为主
D.四川省流向集中,以区内流动为主
2.浙江是长江经济带内流动人口第一流向地,主要是因为浙江(     
A.经济水平高B.土地面积大C.就业岗位多D.地理位置优
2024-01-23更新 | 1068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

2 . 我国豫东平原上的某产粮大县,其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表示意该县村庄2006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的变化(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大于1表示该地为人口净迁入,小于1表示该地为人口净迁出),下图示意2006年和2020年该县县城、镇区、村域常住人口空间结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
比值
2006年2020年
村庄数量/

比/%
村庄数量/

比/%
≤0.6000.00142.79
0.60~0.80101.9910220.32
0.80~1.0047294.0236071.71
≥1.00203.99265.18

1.与2006年相比,2020年(     
A.人口净迁入的村庄减少B.农村人口迁出人数增多
C.全县户籍人口总数减少D.城镇人口增量等于农村人口减量
2.该县人口向本地城镇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城镇办学条件较好
C.村庄特色产业发展D.城乡交通通达度高
3.该县人口的分布变化格局使得(     
A.城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B.农村第一产业比重增加
C.农村劳动人口比重大D.城镇老年人口比重大
2024-01-15更新 | 183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试题

3 . 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县内交通便利。图示意20062020年柘城的城—镇—村人口层级结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2006—2020年,柘城的城—镇—村人口层级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县城工业化发展②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③村域特色产业发展④村域学校数量减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为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下列建议合理的是(     
A.县城承接外地产业转移B.促进“一镇一品”优势产业发展
C.改善村域基本服务设施D.合理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流转
2024-01-05更新 | 37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高考预测地理试题(08)
2023·全国·模拟预测

4 . 迁出强度指数,是利用互联网服务请求的数量,通过算法测算各城市人口流往其他城市的情况。迁出强度指数并不是实际迁出人数,但也是判断人们就地过年情况的主要依据。下图示意我国农历戊戌年(2018.02.16—2019.02.04)、己亥年(2019.02.05—2020.01.24)和庚子年(2020.01.25-2021.02.11)腊月某城市相同时段人口迁出强度指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戊戌年图示时段内人口迁出数量逐日增加
B.己亥年每日人口迁出强度均大于另外两年
C.庚子年我国总人口相较于前两年大幅减少
D.腊月初九开始己亥年迁出强度指数都最大
2.导致图示时段庚子年人口迁出强度指数相较于前两年产生巨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春节民俗发生变化B.政府政策大力调控
C.回家过年意向下降D.铁路交通运力下降
3.推测图示时段下列区域迁出强度指数最高的是(     
A.四川盆地B.东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黄土高原
2023-12-27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全国高考信息卷文综地理试题(10)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研究表明,我国人口迁移具有多次流动的特征。表反映2017年我国人口流动抽样调查中流动频次最高的人口流向及特征。完成下面小题。

首次流动再次流动(距首次流动10年内)
个体流动占75.81%;家庭流动占24.19%个体流动占25.68%;家庭流动占74.32%
安徽(六安、阜阳、淮南)→上海
重庆、湖南(邵阳、衡阳)→广州、深圳
苏州、南京→上海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1.与首次流动相比,再次流动(     
A.以个体为主B.流入地与流出地空间距离更近
C.人口更年轻D.流入地与流出地经济水平差异更大
2.为吸引并留住人口,人口再次流动的流入城市应(     
①完善交通建设,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联系
②提升公共服务的平等性,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④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创建宜居宜业智慧城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12-21更新 | 614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卷

6 .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流动的城乡结构出现重要转变,将对人口再分布和城镇化及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下图为“2010年和2020年中国省际城乡流动人口类型及规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10—2020年,中国省际城乡流动人口(     
A.乡—城流动人口规模增长率最高
B.各类型省际城乡流动人口的占比发生大的变动
C.省际城乡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在增长
D.城—城流动成为当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主流类型
2.与其他类型比,城—城流动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可能是(     
A.城镇化水平高B.城镇空间结构优化C.城镇基础设施完善D.城镇环境改善
3.应对城—城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可以(     
①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大量迁出人口②迁入地城镇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③优化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均衡分布④流出地营造适合产业转移和人口回流的良好环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7 . 随着我国产业和人口进入新的重构阶段,人口回流成为新常态,其中县城和乡镇是城市人口回流的主要目的地,主要以“创业回流”“购房回流”类型为主。近年来,武汉市周边市、县人口回流现象明显。下图示意武汉市与周边市、县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县城和乡镇是城市人口回流的主要目的地,主要是因为县城和乡镇(     
①就业机会多       ②基础设施完善       ③生活成本低       ④行业门槛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图示区域出现人口回流,其最可能先大规模回流至(     
A.汉川B.黄冈C.潜江D.武汉
3.人口回流对图示区域的影响是(     
A.缓解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B.缓解武汉劳动力不足问题
C.有利于县城产业结构调整D.进一步拉大区域发展差距
2023-12-06更新 | 492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文综试题

8 . 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以纳西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丁四个县域功能区分别是(     
A.主城近郊区、偏远山区、主城远郊区、主城区
B.主城近郊区、主城区、主城远郊区、偏远山区
C.主城远郊区、偏远山区、主城近郊区、主城区
D.主城远郊区、主城区、主城近郊区、偏远山区
2.L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东部显著高于西部,可能是因为东部(     
A.旅游业较发达B.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C.教育医疗设施好D.农业收入有限
9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川渝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该地区人口主要流入地为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近年,川渝地区部分原迁出人口出现回流趋势。


   
(1)描述2010年以来川渝地区人口机械增长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分析2010年以来川渝地区人口回流对当地带来的积极影响。

10 .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指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5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05年,该地区人地关系明显趋于紧张的是海拔(     
A.2500米以上地带B.1900—2500米地带C.1300—1900米地带D.1300米以下地带
2.2000—2005年,该地区海拔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2023-10-07更新 | 612次组卷 | 73卷引用: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地理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