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遥感(RS)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4 道试题

1 . 202211415日,汤加火山大爆发,使得地面气温明显降低。图是灾害发生时当地影像图及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获取此影像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B.GIS
C.GPSD.BDS
2.此次火山喷发造成的气温降低,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①增强B.②减弱
C.③增强D.④减弱

2 . 冰川反照率是指冰川表面反射太阳总辐射与接收太阳总辐射的比率,气温、固态降水、云量、太阳入射角等是影响冰川反照率变化的重要因素。木斯岛冰川位于我国西北萨吾尔山的北坡,下图示意2018年木斯岛冰川表面反照率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监测冰川面积变化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技术D.移动通信技术
2.根据材料推测,引起木斯岛春季冰川反照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固态降水增多B.太阳高度降低C.阴雨天气增多D.气温逐渐升高

3 . 2023728日,台风杜苏芮在福建晋江沿海登陆。如图为台风杜苏芮卫星影像。完成下面小题。

1.监测台风“杜苏芮”影响范围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B.GNNSC.GISD.数字地球
2.应对此次台风造成的灾情当地可以(     
A.加强自然灾害监测B.健全灾害管理法规
C.做好卫生防疫工作D.加强防灾避灾教育

4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通过分析卫星监测数据,对比近45年(1971-2014年)大成都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变化,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成都城郊温差增大1.6℃。完成下面小题。

1.成都城郊温差增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城区硬化路透水差
B.城区阴雨天气增多
C.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城区绿地面积增大
2.监测数据获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     
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地面监测系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颗火星任务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经过漫长的飞行,探测器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并利用无线电传回了首幅火星高清影像图,再经过不停的变轨后,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于火星。下图为“天问一号变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天问一号”探测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还未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是天体
B.火星捕获段期间探测器和火星构成地月系
C.火星停泊段期间探测器和火星构成其他行星系
D.太阳辐射会干扰到探测器无线电波的接收和传送
2.下列现象可能对“天问一号”变轨造成干扰的是(     
A.太阳活动B.对流运动
C.极昼现象D.地球运动
3.“天问一号”获取火星高清影像图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B.BDSC.GPSD.RS

6 . 地理学不仅让我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地理事物,还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自然与人文现象,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022年9月,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大面积湖床裸露,变身苍翠碧绿的“大草原”。上海某中学地理教师于国庆节当天自驾打卡。完成下面小题。



1.获取图中两大淡水湖形态影像需要借助的遥感平台是(     
A.传感器B.飞机C.卫星D.探空气球
2.该地理教师自驾去鄱阳湖“大草原”打卡途中需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BDSB.GIS、RSC.BDS、RSD.GIS、VR
2024-01-1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海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震预报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一大难题,但无法预报不代表不能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2021年9月16日凌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后5秒,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发布地震预警警报;震后5秒到几十秒内,四川省泸州市宜宾市、自贡市等地的学校、政府机构和重要企业等用户通过不同终端成功接收这次地震不同预警级别的预警警报信息。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图层结构示意图。


注: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x105km/s,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物质密度的变化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有关岩石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大洋部分比大陆部分厚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②④

(3)当前科学家仍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对地球内部的结构进行探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其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A.B.C.D.

(4)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厅中预设“黄金12秒”逃生机制的理论依据是____(A或B);行星地球展厅中“地球内部圈层”模型划分的理论依据是____(A或B)。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5)地震会对地表的建筑、道路等造成破坏,为第一时间掌握某次地震的破坏程度,应采用下列技术中的(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数字地球

(6)简要说明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理论依据。
(7)恐龙生活的时代(     
①裸子植物迅速发展②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③出现了灵长类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①

(8)地球生物的演化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的顺序。标志着从海洋向陆地演化的生物是(     
A.蕨类植物B.裸子植物C.三叶虫D.被子植物

(9)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使得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生命,但生物开始大规模向陆地发展是在____代,而人类则是在新生代的____纪诞生。
2024-01-1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8 . 2003年4月24日,中国绘制的火星全球影像图首次发布,本次发布的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是天问一号历时8个月,对火星表面实施284次成像,并由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14757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而得到。下图为太阳系示意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获得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借助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为(     
A.GNSS、RSB.GNSS、GISC.RS、GISD.BDS、VR
2.图中表示火星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自行发光,肉眼都可见B.小行星带外侧的为远日行星
C.八大行星都有各自的卫星D.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024-01-0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统一检测地理试题
9 . 读“太阳系模式图”“太阳和八颗行星部分物理性质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选择题均为单选)。
太阳系成员距日远近(地球=1)体积(地球=1)半径(地球=1)
太阳0130万109
水星0.390.060.38
金星0.720.860.95
地球111
火星1.520.150.53
木星5.21321.3311.21
土星9.58763.599.45
天王星19.263.084.01
海王星30.0557.743.88

(1)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与其他行星一起,围绕着太阳公转,他们的轨道形状为____,各行星公转方向____
(2)按照各行星公转轨道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与地球相邻的行星是________
(3)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却是太阳系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行星,其主要原因是____
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B.地球有一颗卫星
C.地球所处宇宙环境不稳定D.地球是太阳系行星之一

(4)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层,它“黑”的原因是____
(5)图中60°N~70°N区域内降水量和黑子相对数之间的相关性是____,而70°N~80°N区域的相关性是____,太阳活动的周期大致为____年。
(6)此图表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____有影响。
(7)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不需要加强对太阳活动的研究和预报的部门是(     
A.通信部门B.航天部门C.冶金工业部门D.气候研究部门

(8)太阳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下列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极光现象B.磁暴现象C.地热资源D.水能资源

(9)人类带着地球在寻找太阳系外人类新家园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有(     
A.水星、金星、火星、木星B.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
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D.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10)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该技术属于(     
A.RSB.VRC.GISD.GPS
2023-12-3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10 . 小李利用手机地图,输入起点和终点,查找从上海南汇中学到人民广场的公交换乘路线,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B.数字地球技术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遥感技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