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西北干旱沙漠矿区的煤炭储量丰富,拥有大量露天煤矿。内蒙古乌海市东部存在露天矿区(左图所示),露天采煤形成的巨大矿坑侵入河道,改变了局部小流域水系结构。随着露天煤矿开采规模和强度的不断增加,其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某研究团队提出“矿坑蓄洪”综合利用的地表水系恢复方案(右图所示),为西北干旱荒漠区的矿区修复治理以及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1)指出乌海市东部露天煤矿所处小流域的地势特征及判断依据。
(2)分析“矿坑蓄洪”方案的可行性。
(3)简析该地“矿坑蓄洪”综合利用方案实施的生态意义。
2024-03-14更新 | 1138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第二中学高三二模考前第三次模拟检测地理试题
2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是区域水土保持密切相关的两项生态服务功能。下图示意陕北某小流域植被覆盖指数对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系数的影响(协同系数增大,表示同向变化,协同关系增强;协同系数减小,表示反向变化,协同关系减弱)。

(1)说明该流域植被覆盖指数变化对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协同系数的影响。
(2)分析陕北地区退耕还林可能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2024-01-17更新 | 30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3 . 河流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的变化直接反映该流域人类活动和自然应力的影响。下图示意密西西比河下游距入海口较近的某监测站第一时期(1976~1987年)与第二时期(1988~2015年)月均径流量与月均悬沙浓度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第一时期相比,第二时期月均悬沙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河床趋于平坦B.河道裁弯取直C.土壤保持工程D.流域径流量减少
2.第二时期月均悬沙浓度峰值比第一时期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泥沙粒径B.河床淤积量C.河流流速D.河流径流量
2023-05-07更新 | 725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地理试题

4 . 读“珠江入海泥沙量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珠江入海泥沙量最小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关于上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入海泥沙量年际波动变化主要受水库建设影响
B.入海泥沙量年际波动变化主要与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有关
C.1995年以来,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导致入海泥沙量总体上减少
D.1995年以来,入海泥沙量总体上减少主要受水库建设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表)。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沟道治理新模式,是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的系统工程。(图)。


       黄土高原不同阶段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2000年至2010年2010年至今
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治沟造地
主要措施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植树种草、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1)概括我国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2)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近年来,人们实施了治沟造地工程。请分析这一措施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3)延安市治沟造地重视坝系修复和灌排工程,说明其作用

6 . 16世纪,朝鲜半岛南侧青山岛的农民在原本不易储水的山坡上,通过对土壤和水资源的管理建成独特的板石梯田农作系统,其表层的红泥层由捣碎的土壤烘干硬化而成,并留有少量缝隙。2014年板石梯田农作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示意青山岛板石梯田内部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板石梯田农作系统中红泥层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蒸发B.隔绝杂草C.增加下渗D.提供养分
2.铺设较厚的砾石层主要考虑(     
A.支撑本级梯田土壤B.提高本级梯田蓄水量
C.为下一级梯田补水D.减轻下一级梯田淤积

7 . 近几十年来,我国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不同阶段,治理的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见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段治理模式主要措施
I(1950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坡面治理修建梯田、植树造林
Ⅱ(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沟坡联合治理修建梯田和淤地坝、植树造林
Ⅲ(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梯田和淤地坝、植树造林、自然修复
Ⅳ(2000-2010年)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修复、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和骨干坝
V(2010年至今)退耕还林还草和治沟造地取土填沟、植树种草和自然修复相结合、修建骨干坝
1.在时间段Ⅲ之前,黄土高原推广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包括(     
①减少水土流失②减轻风力侵蚀③阻拦沟谷泥沙④保障粮食供应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从植树造林到植树种草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措施,这种变化说明(     
A.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B.黄土高原的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
C.恢复黄土高原生态不应人工干预D.生物措施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核心
8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专家指导下,开展了以“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下表为高原上不同地区年降水量与土壤侵蚀及森林覆盖率关系的相关数据。

年降水量(mm)30035040045050600650
森林覆盖率(%)8101522396871
土壤侵蚀
(t·km-2·a-1)
500510015100236001610021001800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方案I:以工程措施为主,如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方案Ⅱ:以生物措施为主,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同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分布。



(1)根据资料,绘制“年降水量与土壤侵蚀及森林覆盖率关系图”,并描述土壤侵蚀随年降水量增加的变化规律。

(2)指出黄土高原生态特别脆弱地区的降水及植被指标。
(3)与甲地不同,乙地选择了治理方案I,请简述理由。
2022-11-12更新 | 36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现南市甘家沟小流域(左图)位于白龙江左库,地处秦岭构造带,褶皱、断层发育,抬升强烈,山高谷深,沟谷坡度大,坡面碎屑物质多;流域内降水垂直差异显著,雨季降雨集中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1997年,甘家沟小流域被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通过兴修梯田、植树造林(工程主要设置在海拔1900m以上的源头区),在沟道内修建拦沙坝(右图)等综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1)分析甘家沟小流域坡面碎屑物质多且沟谷坡度大的地质原因。
(2)说明将植树造林工程重点设置在甘家沟源头区的原因。
2022-06-03更新 | 423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枣庄沟小流域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约480毫米。调查发现,该流域退耕15年后,植被以草本为主,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高,灌木林与乔木林分布较少。下图示意该流域5个不同部位与地上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总量



(1)分析枣庄沟峁顶生物多样性指数低的原因。
(2)说明枣庄沟坡下生物生长所需养分是如何富集与保持的。
(3)目前枣庄沟还需治理。在下面两个方案中选择一个,并阐释。
方案一:沟谷中打坝淤地。方案二:流域植树造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