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加拿大中部某废弃矿坑填充有10米厚的尾矿渣,并在表层回填河砂和表土修复矿山。回填改造的矿区呈山丘、洼地(季节性积水)相间分布的形态。该地夏季为雨季,雨季前期回填矿区中山丘的坡面几乎不产生径流,雨季中后期产生的径流也相当有限。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山丘的坡面产生较强的径流。随着植被的演替恢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比例发生改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春季,回填矿区山丘的坡面产生的径流强度较大,主要因为(     
A.融雪量大B.降水量大C.灌溉引水量大D.冻土阻隔
2.随着回填矿区山丘坡面植被的恢复,洼地(     
A.土壤盐渍化减轻B.年平均水位上升
C.地下水补给减少D.实际蒸发量增大

2 . 大理河是位于无定河流域黄土丘陵区的一级支流,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实施了淤地坝(设计寿命为10~20年),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下图示意大理河流域淤地坝拦沙量变化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淤地坝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A.净化水质B.蓄水拦沙C.营造耕地D.整治人居环境
2.推测大理河流域淤地坝建设集中期为上世纪(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
3.上世纪80年代后,大理河流域淤地坝拦沙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B.坡改梯工程实施
C.淤地坝设计寿命到期D.年降水量逐减少
2023-03-20更新 | 427次组卷 | 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

3 . 泥沙输移比为河流断面的输沙量与该断面以上流域土壤流失总量的比值。东北黑土分布区坡面侵蚀量大,春、夏季水蚀较强,但河流输沙量小。下图为“松花江流域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④四个河流断面中,泥沙输移比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与夏季比,该流域春季水蚀的特点是(     
A.侵蚀量大,坡面侵蚀强烈B.侵蚀量大,侵蚀速度较快
C.侵蚀量小,沟谷侵蚀为主D.侵蚀量小,侵蚀范围较广
3.为减少土壤水蚀,当地农业生产应(     
A.沿等高线耕作B.增施有机肥料C.退耕还草还牧D.实行作物轮作
2021·福建·高考真题

4 .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A.冷湿B.冷干C.暖湿D.暖干
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3.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上图中的(     
A.B.C.D.
2021-11-11更新 | 4353次组卷 | 3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2024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谷坊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坝高一般1-3米。专家提出增加沙棘植物“柔性坝”,组成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沙棘植物柔性坝是按一定株距和行距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的若干行沙棘体。下图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的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谷坊修建可使(     
A.河流含沙量增加B.沟道下蚀作用增强
C.下游山洪危害减轻D.沟道出口地区土壤肥力增加
2.“柔性坝”的建成后,谷坊坝内(     
①泥沙颗粒变细
②泥沙沉积增多
③水体含沙量减少
④耕地增速加快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 . 下图所示为我国华北地区特殊的耕作方式,称为“垄沟耕作”,即第一年将作物种在高起的垄上,第二年则将原来的垄挖成沟,作物仍种于垄上。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种耕作方式的产生是由于该地区(  )
A.水利设施不足B.环境污染严重
C.人口密度过大D.干旱少雨
2.下列最不可能种植在垄沟耕作区的作物是(  )
A.谷子B.小麦C.棉花D.甘蔗
3.如将该耕作方式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则有利于(  )
①杜绝水土流失    
②肥料集中深施,提高了利用率 
③加大了地面坡度,减缓了地表风速 
④加厚熟土层        
⑤有效蓄纳降雨,增加土壤储水量
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
2019-05-05更新 | 3861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

7 .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约四千年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 m,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其他孔洞作为房屋使用。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地坑院直接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
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
C.降水较少D.木材短缺
2.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B.防水
C.阻沙D.遮阳
3.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
A.陕西B.黑龙江
C.新疆D.福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