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黄土沟谷特征点是对黄土沟谷的发育以及沟谷形态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核心点位,黄土沟谷特征点的基本类型见下图。径流源点(也称沟谷源点)是产生径流过程的起点,即形态上沟谷的起始点;沟谷节点是在沟谷体系中,沟谷之间在空间上形成的交汇点;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沟谷中点是某个沟谷段的几何中点;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控制整个水系的发育。为了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逐步推广建设淤地坝(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河流下蚀作用最强的点是
A.径流源点B.沟谷节点
C.局部侵蚀基准点D.裂点
2.关于图示区域地貌特点及其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山地众多一地壳隆起B.平原广布一流水沉积
C.沟壑纵横一流水侵蚀D.丘陵连绵一风力沉积
3.淤地坝最适宜建在
A.径流源点B.沟谷节点
C.局部侵蚀基准点D.裂点
2019-07-31更新 | 959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2 . 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         、乙       、丙        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由于黄土结构       ,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           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该叙述反映地理环境具有          性(整体性或者差异性)。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             ;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2020-03-06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清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3 .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区,黄土高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在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A戈壁       B沙漠       C黄土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黄土高原的主导地质作用以及形成目前非常破碎的地表特征的地质作用 分别是(       
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D.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大小的水平变化规律是( )
A.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B.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粗
C.从西南向东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D.从西南向东北,黄土颗粒越来越粗
2019-08-19更新 | 1019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新蔡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4 . 实验名称: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实验过程:我省山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生态问题。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针对当地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一   在堆放5厘米厚砂土的模拟土坡上,均匀地浇注水流。同学们观察到土坡沿水流方向形成小沟,并不断加深。

实验二   在坡度一致的两模拟斜坡上分别铺着相同的砂土,其中一个斜坡沙土上覆盖有草皮。用装有等水量的喷水壶分别均匀地将水酒在两斜坡上,水流最终分别汇入下方的甲、乙容器中(如知下图所示)。

     

实验思考:

(1)说出实验一模拟的外力作用。

(2)实验二观察到的甲、乙两容器中,砂土量较多的是哪个容器?说明该实验植被具有的作用。

(3)通过以上实验,你对该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有何建议?

2018-11-26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河岸带是陆地和河流的交错地带,坡面径流的变化使河岸带具有生态脆弱性、物种多样性等特点。采取恰当的河岸带管理措施,调节坡面径流量,可以使其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下面左图为某次降水过程中河流岸坡不同坡度(10°、20°)和植被盖度(0、30%)条件下坡面径流的变化过程(假定降雨强度不变,径流系数表示降水形成径流的比例)。右图溪流倒木是我国东部地区河岸的一种常见景观。在该河流岸坡改造工程中,有关部门计划采取“生态梯田”的岸坡设计理念,并且着手清理溪流倒木。

(1)据图说出哪个坡度的坡面径流量受植被盖度影响程度大?请指出依据,并推测“生态梯田”改造的具体措施。
(2)简析河岸带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3)针对有关部门清理溪流倒木的做法,有专家提出异议,请帮他阐明理由。
2018-05-02更新 | 535次组卷 | 5卷引用: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三) 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位于贵州西南部,该地区石灰岩广布,总面积47.63km,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域。花江峡谷喀斯特分布面积占比达88.07%,石漠化现象严重。水海坝附近岩层裂隙发育明显,峰丛地貌最为典型。图a 为花江喀斯特峡谷地质剖面图,图b为该地月降水量分布图。

材料二   生长在此处的植物表现出石生性、 耐旱性、喜钙性。顶坛花椒是广泛栽培于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的地方品种,历来以“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而著称,迄今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该地区已建成数万亩的连片顶坛花椒生产基地,顶坛花椒林成为当地主要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发现,花椒林下保留低密度矮小的杂草,有利于水土保持,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但是当地农民有时需要刈割杂草。

(1)说明水海坝附近地表峰丛地貌的形成过程。
(2)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花江峡谷的植被表现出耐旱特点的原因。
(3)分析近年来顶坛花椒成为当地主要人工林的原因。
(4)推出当地农民通常在何时刈割杂草,并说明理由。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某大型水库位置示意图,该水库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建设过程中当地大量村镇人口迁移离开。该区域山清水秀,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旅游景区。



(1)黄土峁(呈孤立的黄土丘)、黄土墚(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和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分别写出图中甲、乙、丙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并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这三种基本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
(2)黄土高原地区的许多水库往往因为泥沙沉积导致库容不断减少,但图中水库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建成至今,库容并没有明显减少。试推断其原因。
(3)图中季节性河流夏季暴雨过后河水浑浊且流量大,冬季断流。请为该河的整治提出合理建议。
2019-03-31更新 | 2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3月27日 《每日一题》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必备模板3:对策措施类
8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学研究多因素(变量)问题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把多因素问题分解成若干单因素问题,每次试验只改变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地理事象的影响,而其它不变的因素称为控制变量。
浙江省某坡耕地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采校地理兴趣小组拟研究不同农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
(1)该兴趣小组试验过程中改变的因素(变量)是____。
该小组设置了3个径流小区,均在同一坡面上,长20 m,宽10 m,坡度15°,坡向东偏南,下设沉沙池,其出口处安装自动水位计,小区间隔仅/m,均采用油菜大豆轮作,试验历时1年。其中,径流小区I为顺坡耕作;径流小区Ⅱ为等高土埂,即在坡长方向每隔5m设一土埂,宽60 cm,高30 cm,并务实;径流小区Ⅲ为水平草带,即在坡长方向每隔5m设一草带种植区,竞1m,种植百喜草
(2)该试验过程的控制变量有____、____、____等。
地表径流量的测定是V -次降雨过程为单位,通过自动水位计记录逐次降雨的径流量和径流历时。该小组将不同径流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变化结果,绘制如图

(3)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径流小区____、____、____(填“I”、“Ⅱ”、“Ⅲ”)。
(4)在小组成果展示交流时,有位同学提出图示曲线可推断当地降水状况。例如,与6月相比,该地7月降水较____(填“多”或“少”),这是由于该地6月受______(填天气系统)影响,7月受______(填天气系统)控制。
(5)地表径流量的变化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的特点。
2018-01-2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 塞上江南景观组图。

(1)从河流汛期、含沙量两方面比较图中河流A段、B段水文特征的差异及成因。
(2)图中C平原被誉为“塞上江南”,请你用地理学原理加以说明。
(3)说明由于不合理灌溉导致C平原盐碱化的过程。
2018-06-1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10 . 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左图)及重庆市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资源跨区域调配过程A是 ,该主体工程西起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区。
(2)宁夏彭阳县曾经植被稀少,如今通过造林工程,该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2%。这使大气降水后,地表水下渗 ,导致     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弱,生态环境改善。
(3)图中B         (名称)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渭河谷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冬季风较弱时,加之居民          (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增多,易发生雾霾天气。
(4)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2018-06-12更新 | 3316次组卷 | 6卷引用: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