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甲地为宁夏平原、乙地为河套平原,图中年400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三个自然大区划分的重要界线的一部分,该线两侧自然环境差异较大。



(1)图中年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位于我国的____(填自然大区名称),该自然大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____,形成该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2)分析甲乙两地农业用地以水浇农田为主的原因。
(3)指出丙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并分析该问题易发的自然原因和该地近年来生态好转的采取的措施。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含沙量大,小浪底水库在黄河调水调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充分利用自然力量,通过精确调度水库水量进行冲沙减淤,从而起到调水排沙的功能作用。小浪底放水排沙时间为每年的6月下旬或7月上旬,但每年时间并不固定。

材料二:黄河是世界上罕有的多沙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流域内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数量多。自2000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黄土高原的治理,近年来入海口处的利津水文站泥沙含量锐减,黄河悄然出现变清态势。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图。



(1)小浪底放水排沙时间为每年的6月下旬或7月上旬,但每年时间并不固定,试分析其原因。
(2)结合图文材料,简析利津水文站含沙量锐减的原因。
(3)有专家认为黄河水变清会给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带来消极影响,请为专家提出论证依据。
2024-03-19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
3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侧与山西隔黄河相望,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榆林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下图为榆林生态环境示意图。



说明榆林南北地区采取生态防治措施的差异并简述其对改善榆林土地生态带来的有利影响。
2024-03-14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文综试题-高中地理
4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属于晋西黄土残源沟壑区,流域面积为38平方千米,长约14km,年降水量575.9mm,年均水面蒸发量1732.9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使得土壤水分成为限制该流域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该流域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分为平稳期、波动期、积累期和消退期4个时段,其中78月为土壤水分积累期。该流域植被主要为刺槐、油松、侧柏等乔木,以及丁香、连翘、胡枝子等灌木。考察中发现。丁香灌木林地9月份0-130cm土壤平均含水量整体较刺槐和油松林地高。下图示意蔡家川流域位置与范围。下表示意刺槐、油松和丁香林地的基本概况。



林地类型林龄
/a
平均胸径(地径)/cm平均树高/m

郁闭度(覆盖度)/%
密度/(株·hm-2)

坡度


坡向


海拔/m
刺槐2610.179.4570250020°阳坡1180
油松268.218.5670220019°阳坡1090
丁香263.132.1595170016°阳坡1100

(1)从气候角度,分析该流域7~8月为土壤水分积累期的原因。
(2)与刺槐和油松林地相比,分析丁香灌木林地土壤平均含水量整体较高的原因。
(3)有人建议,该流域的水土保持应以自然恢复为主,请提出支持该建议的依据。
2024-03-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易错题回顾测试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陕西省自然景观南北差异大。图1为陕西省地域分布简图,图2为年降水量与森林覆盖率、土壤侵蚀量关联图,图3为黄土高原鱼鳞坑景观。

材料二陕西人民把渭河视作母亲河,不仅仅因为它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更在于它携带的大量泥沙用几千万年的时间冲出了3.6万平方公里的渭河平原。鱼鳞坑是当地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

(1)关中地区比陕南地区人口容量____(大/小),影响其差异的自然因素是____
(2)汉中某气象站测得该地区山谷风典型,白天盛行____(山风/谷风),该气象站对应的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正确的是____

A.①   B.②   C.③   D.④
(3)据图2分析陕北地区比关中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4)渭河及其支流直接参与了____(填水循环类型),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鱼鳞坑能保持水土的原因。____
2024-02-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6 . 下图为黄河水系及黄土高原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沿岸地貌景观多样。在上图中甲地可能看到的景观是____(选择填空),说明你的判断理由____
A.B.
C.D.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鱼鳞坑(下图)是黄土高原常用的水土保持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挖掘的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交错排列,状若鱼鳞,坑内种植树木。


(2)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分析鱼鳞坑保水、保土的原因。
7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鲁中南山区是山东省经济落后地区,20世纪90年代工农业总产值为35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08.6亿元。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7.54%、3.43%、19.87%、8.57%、0.59%。本区是山东省地势最高、山地面积最广的地区,森林覆盖率为14.8%,其中幼龄林约占60%以上。耕地面积243.19万公顷,占本区总面积的41.29%。本区农业人口为2946.83万,占总人口的88.8%。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40.10万公顷,占山区的79.2%。图示意山东省地形、河流分布。



(1)说明鲁中南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成因。
(2)指出鲁中南山区水土流失对当地土壤带来的影响。
8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模式之一,鱼鳞坑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状若鱼鳞的半月形坑穴,并在坑内栽种植被,可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黄土高原鱼鳞坑等生态整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科学家发现黄河三角洲的范围有所缩小,一部分海岸线向内陆退缩。图为鱼鳞坑景观图。



(1)说明鱼鳞坑有利于植被生长的原因。
(2)指出黄土高原生态整治工程对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
(3)说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黄河三角洲范围缩小的关联性。
9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如下图)。

材料二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但由于人们滥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或风力沉积作用)。
(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区域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
(3)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两项措施)
10 . 北京某校学生于假期赴陕西绥德韭园沟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活动。如图为韭园沟流域坝系工程建设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任务一:分析韭园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韭园沟为黄河支流无定河中游的一条支沟,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韭园沟流域面积约70.7平方千米,海拔820~1180米,其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64.4%。流域内沟壑面积占流域面积43.3%,地面坡度≥25°的地区占60%


(1)说明韭园沟流域自然特征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任务二:探究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如表为实验中不同边坡坡度与边坡土流失量关系的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析。

坡度15°30°40°45°
流失总量(g)3268390439814102
(2)绘制统计图,并分析边坡坡度对边坡土流失的影响。

任务三:总结韭园沟水土流失治理经验,韭园沟于1953年开始综合治理,以坝系为中心构筑水土保持防线


(3)说出韭园沟坝系工程建设的主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