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图示为我国生态脆弱区及生态问题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③两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A.沙漠化、水土流失B.沙漠化、土壤盐碱化
C.水土流失、沙漠化D.石漠化、水土流失
2.图中②地的生态问题很复杂,在该地各类生态问题中,最根本的是(     
A.土壤侵蚀B.森林破坏C.草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2024-06-0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百花中学等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

2 . 为探究人类破坏植被对诱发水土流失的影响,某地理实验小组以某地的3个坡度为27.5°的草地坡面为研究对象,进行3种不同流量(总放水量均为200L)的模拟冲刷试验。3个坡面为:(1)强干扰模式:移除植被地上地下部分,平整坡面;(2)半干扰模式:移除植被地上部分;(3)未干扰模式:保留原生地表。强干扰模式由于开挖植物根系,土质松散,富含砾石。读“不同流量产流时间表”和“不同流量不同模式坡面累计产流特征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流量产流时间表单位:min

干扰模式

6L/min

9L/min

12L/min

平均时间

强干扰模式

35.00

17.60

8.40

20.33

半干扰模式

4.40

6.25

5.00

5.22

未干扰模式

8.00

7.68

7.17

7.62

不同流量不同模式坡面累计产流特征表

放水流量

(L·min-1

累计产流量/L

强干扰模式

半干扰模式

未干扰模式

12

179

104

120

9

140

82

53

6

48

40

31

1.据表可知,不同干扰模式坡面随流量变化产流时间的变化表现为(     
A.不同模式的径流量与产流时间均呈负相关
B.强干扰模式产流时间与流量变化不明显
C.半干扰模式产流时间均短于未干扰模式
D.半干扰模式产流时间与流量变化关联最小
2.同径流量下强干扰模式的产流时间最长,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植被B.土壤C.地形D.气候
3.通过模拟冲刷试验对比可知(     
A.强干扰模式产流时间最长,对水土流失的诱发程度最低
B.半干扰模式产流时间最短,对水土流失的诱发程度最高
C.强干扰模式累计产流量最大,对水土流失诱发程度最高
D.随流量增加,半干扰模式累计产流量小于未干扰模式
2024-06-03更新 | 13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

3 . 水蚀荒漠化是指包括人为作用使地表植被遭破坏在内的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带来的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直至丧失,以劣质地或石质坡地为标志的土地严重退化现象。下图为我国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蚀荒漠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内蒙古西辽河流域发生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生态环境恶化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耕地多,灌溉用水多④人为破坏植被严重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蚀荒漠化的危害有(     
A.植被破坏严重B.加剧土壤盐碱化
C.下游河道淤积D.加剧区域气候异常
3.下列关于治理内蒙古西辽河水蚀荒漠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A.植树种草,保持水土B.修建大坝,拦水拦沙
C.扩大耕地,增加作物D.增施肥料,提升地力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土坑,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但修建鱼鳞坑需避开7~9月,否则会加剧水土流失。左图为鱼鳞坑示意图,图为黄土高原气温和降水示意图。

(1)说出黄土高原上修建鱼鳞坑工程的最主要目的,简述鱼鳞坑工程建成后对坡下河流的影响。
(2)根据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鱼鳞坑如何进行保土、保水、保肥作用。
(3)说明修建鱼鳞坑需避开7~9月的原因。
2024-05-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百花中学等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塘背河小流域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属赣江上游水系。塘背河小流域于1980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当时流域内原生地带性植被已不存在,多退化成疏林地、亚热带灌丛或无林地,水土流失剧烈,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该流域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封禁治理和种植经济林。

研究人员在塘背河小流域选取生态环境较为一致的3块林地,分别为2块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林地(果园开发、生态恢复)和1块对照林地(未人为治理林地),从1985年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果园开发模式是更值得推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图示意塘背河小流域地形和村落分布,表示意2019年不同治理模式生物多样性指数统计。

模式主要治理措施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指数
果园开发林地种植脐橙130.667
生态恢复林地乔灌草150.593
未人为治理林地无措施70.675

注:物种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1,表明物种分布越均匀。

(1)简析塘背河小流域1980年以前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果园开发模式是更值得推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请说明理由。
(3)推测塘背河小流域采取封禁治理方式的村庄,并说明判断依据。
2024-05-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头道拐水文站位于黄河干流内蒙古段下游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境内,气温和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图2为头道拐水文站测得的年内水沙变化图。

材料二:地鼠是穴居类动物,繁殖能力较强,喜掘洞造丘和取食植物的地下根、茎,加剧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在黄土高原耕作条件较差的区域,耕地零租金流转(土地经营者不用支付租金的流转形式)现象多发。抽样调查发现,山西省的零租金流转比例高达70%,制约了当地耕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造成耕地资源错配,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1)结合图2,说出输沙量年内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说明地鼠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加剧的影响。
(3)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山西省土地零租金流转比例高的原因。
2024-05-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地理(安徽卷01)-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黄河之患,患在多沙。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在黄土高原的治理中,把植树种草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②涵养水源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水库放水冲沙效果最佳的时间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2024-04-11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测试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地区的道路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日前,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四好农村路”2023年省级示范县(市、区)的名单,杭州市萧山区等46个县(市、区)在列。乡村山区道路是农村公路网的毛细管,也是建设美好宜居家园的重要体现。图示意浙江省某地山区未硬化道路。

(1)图中山区道路每年6~7月侵蚀严重,试分析原因。
(2)列举为减轻该地未硬化路面带来的侵蚀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3)简述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4-03-31更新 | 204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二模)地理试题

9 . 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为了控制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实施了植被恢复工程。刺槐作为植被恢复的一种主要造林树种,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图示意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刺槐林平均土壤水分、固碳、植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随造林恢复年限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     
A.土壤养分平衡B.植被种类多少C.土壤水分平衡D.土壤碳储量大小
2.保证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的可行措施是(     
A.退耕还林B.间伐疏林C.灌溉保水D.施肥保肥
3.为保证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性,开始采取可行措施的时间最好不晚于“恢复年限”(     
A.第10-20年B.第20-30年C.第30-40年D.第40-50年
2024-03-15更新 | 569次组卷 | 6卷引用:地理(安徽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西北干旱沙漠矿区的煤炭储量丰富,拥有大量露天煤矿。内蒙古乌海市东部存在露天矿区(左图所示),露天采煤形成的巨大矿坑侵入河道,改变了局部小流域水系结构。随着露天煤矿开采规模和强度的不断增加,其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某研究团队提出“矿坑蓄洪”综合利用的地表水系恢复方案(右图所示),为西北干旱荒漠区的矿区修复治理以及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1)指出乌海市东部露天煤矿所处小流域的地势特征及判断依据。
(2)分析“矿坑蓄洪”方案的可行性。
(3)简析该地“矿坑蓄洪”综合利用方案实施的生态意义。
2024-03-14更新 | 1137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