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湿地及其功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岭南珠江三角洲食蚝、养蚝的传统历史悠久,而使用生蚝壳(主要由碳酸钙构成,外层为高致密的硬化蛋白)砌筑墙体的习俗则可追溯至唐朝。古人先用铁丝或藤条把蚝壳串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用烧制的蚝壳灰、黄泥、红糖、熟糯米拌上后,再把蚝壳墙黏好。生蚝在我国沿海各个地区都有人工养殖,而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出产的程村蚝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牡蛎(又称生蚝)活体水产品,当地近6000亩的连片红树林守护着近30000亩的滩涂海域,为生蚝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群落,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珠三角地区形成蚝壳墙这一建筑特色的原因有(     
①能防潮②具有降温功能③节省建筑成本④能防酸蚀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程村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牡蛎活体水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     
A.生蚝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B.滩涂面积广,生长空间大
C.红树林面积广,生态环境好D.珠三角地区,市场广阔
3.依据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推测其所处地区的土壤特点是(     
A.盐分高B.空气含量多
C.含水量少D.以砂土为主
2024-03-12更新 | 512次组卷 | 5卷引用:地理(湖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泽曲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平均海拔37004500米,广泛分布风化程度较高的砂板岩。泽曲河上游横剖面包括高山带、低山带、河谷带三大地形单元,阴坡冻融地貌发育。河谷带沼泽广布,在冻土变化影响下沼泽仍在持续扩大,使泽曲河流域总体表现为“碳汇”(碳汇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对维持高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泽曲河上游横剖面地形及冻融地貌分布。

(1)分析泽曲河谷阴坡多冻融地貌发育的原因。
(2)说明泽曲河谷冻土沼泽持续扩大的地质原因。
(3)简述气候变暖情形下泽曲河谷冻融地貌演替能增强“碳汇”功能的主要原因。
2024-02-28更新 | 711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地理试卷(七)19题原题及变式题
3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尔盖盆地位于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带,是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的断陷盆地,地质史上经历了“湖泊形成—黄河贯通—湖泊消失—湿地形成”的自然演变(如左图所示)。研究表明,若尔盖湖泊消失与古黄河贯通有关。湖水外泄后,黄河在古湖底形成一个巨大的U形弯曲,贯通了上游长达910千米、面积约86050平方千米的流域,水系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盆地内形成了总面积达4900平方千米的沼泽湿地景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未来若尔盖湿地的生态功能将发生较大改变。右图为某考察队拍摄的若尔盖盆地内黄河玛曲段台地沉积物剖面图。

(1)说明若尔盖古湖泊的形成过程。
(2)若尔盖湖泊消失与古黄河贯通有关,说明其判断依据。
(3)与贯通前相比,简述黄河贯通若尔盖盆地后其水系特征的变化。
(4)推测未来若尔盖湿地面积的变化,并解释其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4-02-06更新 | 256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地理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南专用)
23-2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4 . “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底海草床、红树林、河口及滩涂的盐沼被认为是三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下表示意我国沿海部分省份2020年三大系统的固碳总量(单位:万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
海草床0.180.200.070.080.090.70
红树林0000.062.611.01
盐沼0.944.466.625.710.100.02
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中(     
A.红树林的固碳能力最低B.北方沿海盐沼固碳速率最快
C.南方各省均以红树林固碳为主D.盐沼是沿海主要固碳系统
2.在“蓝碳”研究中,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A.GPS可以定位并测算红树林的面积变化情况
B.可用GIS搜集、传输海草床分布及面积信息
C.RS可搜集沿海各省份盐沼面积的变化数据
D.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滨海湿地“蓝碳”制图及总量核算
2023-12-10更新 | 461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湖南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盆地。盆地西侧谷底草原中断续分布有泉眼、积水池沼等。某地理考察队来此考察,发现甲处裸露地层剖面中有风成黄土层覆盖在泥沼土层(植物遗体在缺氧条件下经缓慢分解形成的覆盖层)之上。图1为若尔盖盆地位置图,2为甲处沉积地层剖面示意图,3为甲处沉积地层剖面样本粒度特征。



——现代土壤层…风成黄土层风沙层

(1)据材料推测若尔盖盆地西侧谷地草原中积水池沼的形成过程。
(2)分析泥沼土层形成时期的温度和水分条件,并简述图2中泥沼土层形成至今若尔盖盆地水分条件变化。
(3)结合图3,简析现代土壤层与风成黄土层粒度特征差异的成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A.沙尘天气增多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D.绿洲面积增加
2023-08-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3 区域发展-学易金卷:3年(2021-2023)高考1年模拟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湖南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是沼泽地特有的产物,由有机残体、腐殖质和矿物质三部分组成。当沼泽植物残体的堆积量大于其分解量时,泥炭不断积累、堆积,并发育成泥炭地。潮湿的泥炭地固碳能力远强于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汇”。然而泥炭地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干燥、被氧化,则会成为巨大的“碳源”。

近代以来,随着英国农业开垦、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约有150万公顷泥炭地被排水疏干,此外还被做燃料等用途而导致泥炭开采量增加,泥炭地的退化过程加快。

(1)从碳循环的角度,解释近代以来英国泥炭地由“碳汇”向“碳源”转化的原因。
(2)英国政府从水利和农垦等方面,采取了修建堤坝,堵塞排水沟等措施,保护和改善泥炭地。分析上述措施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
2023-06-30更新 | 202次组卷 | 17卷引用: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学易金卷:3年(2021-2023)高考1年模拟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湖南专用)
8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首先注入扎陵湖,平均水深11.36米,之后经过20多公里的河道湿地进入鄂陵湖,平均水深18.2米。扎陵湖意为“灰白色长湖”,而鄂陵湖为“青蓝色长湖”,这是当地藏族同胞根据两湖的含沙量而起的名字。扎陵湖东侧的P湖区,时而和扎陵湖合并,时而和扎陵湖分开,当分开时节,鸟儿们不费力气,就可以饱餐一顿,这里被称为鸟儿的“鱼餐厅”。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承担着黄河入海调蓄的重要功能。据测量,1990年—2020年间,东平湖面积下降了近30平方千米,而鄂陵湖的面积增加了近40平方千米。图为黄河流域图。

(1)分析扎陵湖和鄂陵湖水色差异大的原因。
(2)分析扎陵湖东侧的P湖区成为鸟儿“鱼餐厅”的原因。
(3)分析1990年—2020年东平湖和鄂陵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3-04-20更新 | 327次组卷 | 6卷引用:地理(湖南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9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灌区,地处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明显。其东侧的乌梁素海(湖)面积约300Km2,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该湖每年接受总排干渠3亿m3的尾水,最后排入黄河。图示意河套平原及乌梁素海(湖)位置。



(1)不合理灌溉是导致河套平原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说明该区土壤盐碱化形成的过程。
(2)排灌结合是解决河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主要措施,分析该措施对乌梁素海(湖)水质的影响。
(3)分析乌梁素海(湖)对稳定黄河中下游水质所起到的作用。
10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云梦泽,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一带,曾是著名的大湖。由第四纪地壳运动所成洼地积水而成。先秦时云梦泽范围很大,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下图是根据史料绘制的云梦泽位置示意图。

(1)推测古云梦泽面积鼎盛时期的水文特征。
(2)分析洞庭湖7、8月份湖陆风显著原因。
(3)说明保护云梦泽湖群对保障生态安全的意义。
2023-02-09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地理试卷(七)17题原题及变式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