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山脉、河流分布图。


   
(1)简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征。
(2)从地形、气候、植被三方面,说明甲山脉作为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3)从气候角度,评价乙地种植业发展的条件。

2 . 2012年二十国集团峰会(G20)6月18日在墨西哥召开,2013年二十国集团峰会(G20)9月5-6日在圣彼得堡举行,下图为山东省某地的汽车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2012年和2013年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召开期间,与图中的节气最为接近的分别是(     
A.①③B.①②C.③②D.②③
2.2013年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在圣彼得堡举行期间,山东省(     
A.正处麦收季节B.全省冰雪覆盖C.盛行东南信风D.各地昼变短,夜变长
2021-11-01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4-201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3 . 近年来,光伏小镇被视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新模式,所受关注度逐渐提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主要采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模式,即将光伏组件组装在鱼塘上方,实现下层水产养殖、上层光伏发电。下图为浙江省首个“渔光互补”水上光伏电站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水上光伏电站数量更多,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     
A.太阳辐射强B.耕地面积大C.水域面积广D.技术水平高
2.“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模式能(     
A.全天候运转B.降低耕地利用率C.优化能源结构D.降低经济效益
2021-10-11更新 | 677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4 .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恒山(39°42′N,113°41′E)的金龙河峡谷(峡谷成南北走向)的西岸崖壁。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近百米,后来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下图为悬空寺位置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的峭壁中部,推测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①古栈道②光照③洪水④岩石⑤气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的原因最可能是(     
A.峡谷两侧山地下沉B.峡谷底部地壳抬升
C.峡谷河流的侵蚀下切D.峡谷河流的泥沙沉积
3.每天悬空寺的日晒时间平均只有2小时左右,不考虑天气因素,下列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有太阳照射的是(     
A.9点B.11点C.13点D.15点
2021-07-15更新 | 461次组卷 | 25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单位面积内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所占百分比。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3月积雪融化,植物开始生长
B.6月降水增多,植物生长较快
C.8月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
D.9月台风影响,植物密度减少
2.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     
A.4、5月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B.4、5月小麦播种时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C.8、9月小麦播种时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D.8、9月玉米高粱播种,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6 . 地表水分盈余量是降水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差值,数值越大,地表越湿润。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长季(5-9月)多年平均地表水分盈余量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处生长季地表干湿状况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降水量差异B.平均海拔差异
C.冻土分布差异D.地形分布差异
2.与华北地区相比,春季该地区地表水分盈余量较大,主要原因是春季该地区(     
A.降水量大B.用水量少
C.积雪融水量大D.节水技术先进
3.21世纪以来,该地区生长季地表呈现变干趋势,使得图中地表水分盈余量300 mm等值线(     
A.向东移动B.向西移动
C.向西南移动D.向西北移动
7 . 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年平均气温(℃)11.623.52.618.3
≥10℃积温(℃)4 1408 2002 8006 500
年降水量(mm)6831 9805381 350

1.关于表中四地的说法,最有可能正确的是(   
A.①地位于华北平原B.②地位于云贵高原
C.③地位于塔里木盆地D.④地位于海南省
2.表中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利条件和主要农作物是(   
A.热量不足 春小麦B.水源短缺 冬小麦
C.光照不足 水稻D.降水少 甜菜
8 .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位于我国()
A.华北地区B.华南地区C.青藏地区D.西南地区
2.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为常绿阔叶林B.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D.一年中春季最干旱
2020-05-02更新 | 816次组卷 | 81卷引用:2017湖北省襄阳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9 . 白洋淀(淀为浅湖)位于华北平原,淀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自然坡度为1∶7000。上游支流多发源于太行山脉,水质较好。上个世纪在白洋淀上游的9条河流上建起了百余座水库。读白洋淀水系分布图(局部),据此分析,今年4月初,上游两大型水库开闸同时向白洋淀放水,计划为期两个月。目的是(     
A.减轻上游水库的压力
B.水库冲淤排沙
C.改善白洋淀的水质
D.提高白洋淀的通航能力
2020-02-09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10 . 下图为黑龙江省北部某高速公路跨越的河谷剖面示意图,工砂为桥梁路面,长约50米,甲、乙为谷坡,甲地立柱埋藏深度比乙地立柱深1米,两个立柱底部出露地面的部分堆积了2米多厚的碎石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地
A.坡向不同B.坡度不同C.土壤质地不同D.植被覆盖率不同
2.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的碎石层,其主要作用可能是
A.加强立柱的坚固度B.减轻雨水冲刷地面
C.隔热保温,减轻冻融D.减轻洪水侵蚀
2019-11-14更新 | 919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