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1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细胞骨架和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变形虫形态的改变依赖于细胞骨架
B.如果把细胞看成一个国家,细胞膜就是边防检查站,细胞骨架就是交通路网
C.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需结构
D.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 . 下列与物质运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物质进入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则其运输方式一定为主动运输
B.缺氧环境中,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会降低
C.主动运输、协助扩散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膜的流动性无关
D.无机盐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时,往往伴随载体蛋白的磷酸化
3 . 自噬是细胞在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变性的大分子物质或者细胞器。对更新某些细胞器、清除病原体、保障细胞代谢、维持细胞稳态有重要作用。下图是细胞自噬的过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是内质网,能形成自噬体的双层膜,b为高尔基体,能形成溶酶体
B.溶酶体与自噬体的融合现象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经溶酶体处理后的产物一部分留在细胞内,另一部分被排出体外
D.衰老的线粒体被清除后,会导致细胞供能不足而诱发细胞凋亡
4 .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主要是由脂肪和蛋白质组成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会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具膜细胞器之间只有结构上的联系
D.在适宜条件下,大鼠脾脏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5 . 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细胞中,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的降解。形成溶酶体的机制之一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溶酶体酶前体在________上合成后进入细胞器甲________(填名称)加工并通过产生囊泡运输至细胞器乙________(填名称)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据图分析,溶酶体酶能够精准运输进入前溶酶体与图中的________有关。
(2)溶酶体的形成过程中还需要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提供能量。据图分析,细胞内的膜结构可以相互________,这依赖于生物膜具有________性。细胞内囊泡的定向运输与多种信号分子和__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有关。
(3)欲研究溶酶体内酶在细胞中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路径,可以向细胞内注射标记的氨基酸,分别在不同时间置于特定环境下观察。下列标记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有哪几项?________
A.        B.        
C.        D.   
上述研究方法称为________法。
6 . 以下是溶酶体发生过程和“消化”过程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器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来源于细胞器a高尔基体
B.细胞器d具有双层膜,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源于d
C.细胞器b能合成多种水解酶,用于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D.f表示b和e正在融合,这种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
7 . 土壤中的脲酶有两种存在状态:与有机质—粘粒结合的吸附态(胞外酶)和微生物细胞中的游离态(胞内酶)。甲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机溶剂,也是农药等在土壤中降解的中间产物,其会与土壤脲酶等发生作用,导致酶活性改变。某实验小组探究了不同含量的甲苯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甲组的甲苯含量为0.5mL,依次类推)。请回答下列问题:

取样部分

上清液

土壤沉淀物

对照组

0

6.33

甲组

0

18.22

乙组

0

24.64

丙组

0

29.44

(1)微生物细胞分泌脲酶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这一结构特点,酶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小组针对实验结果提出了两个推测;①甲苯在短时间内将吸附态脲酶溶解成为游离态,从而增加活性;②作为杀菌剂和质壁分离剂,甲苯的加入导致微生物细胞破裂,其胞内酶外泄并迅速固定在土壤中各种物质的颗粒上,转化为吸附态脲酶,从而增加活性。为了探究哪种推测正确,实验小组 将各组试管的土壤样液进行振荡离心,并检测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中脲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你支持推测__________(填“①”或“②”),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8 . 下图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① ①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与细胞间识别有关
②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由一层②构成
③③对磷脂分子的活动起到双重调节作用
④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④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
⑤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的流动性等同于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
⑥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和修正的过程
⑦在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科学家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⑧流动镶嵌模型中,物质运输依赖于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
⑨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流动性
⑩欧文顿通过研究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得出细胞膜由磷脂分子组成
⑪科学家利用酒精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得出脂质分子为两层
⑫罗伯特森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细胞膜上磷脂的两侧均是蛋白质且呈静态
⑬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以及大多数蛋白质都有一定的流动性
⑭活细胞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说明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⑮提取人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推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⑯向细胞内注射物质后,细胞膜上会留下一个空洞
⑰细胞膜外表面有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
⑱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⑲细胞膜的流动性使膜蛋白均匀分散在脂质中
⑳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会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2023-08-03更新 | 42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讲 细胞膜和细胞核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9 . 如甲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脂筏是动物细胞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磷脂的一种)的微结构域,它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如乙图)。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有密切的关系。
      
(1)结构①是________,其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
(2)③___________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种双分子层的排列方式与其____________有密切关系。
(3)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在20 ℃和37 ℃条件下分别进行,发现在20 ℃下两种细胞表面带不同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均匀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选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破坏。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5)组成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______,此外,还含有少量的______(答出两种)。
(6)鞘磷脂与脂肪都含有的化学元素是______;胆固醇除具有题中所述作用外,在人体内还可______
(7)图乙所示结构中,可以根据______(答出两点)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
(8)关于细胞膜的结构,目前普遍所接受的是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______模型,该模型认为细胞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流动性,其流动性主要表现为______(答出两点)。
(9)研究细胞生物膜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科学家将磷脂制成包裹药物的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也可以模拟生物膜的__________的功能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10)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此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中的_______,由此能较好地解释细胞膜结构的_______性。

(11)通过其他方法,测得多种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

膜的类别

蛋白质/%

脂质(主要是磷脂)/%

糖类

变形虫细胞膜

54

42

4

小鼠肝细胞膜

44

52

4

人红细胞膜

49

43

8

依据表中数据,分析构成不同细胞的细胞膜在化学组成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主要区别是_______
(12)科学家将哺乳动物细胞膜结构中的磷脂分子提取出来,铺在水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那么该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_______
(1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内质网,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___________,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14)请根据上述信息,提出一条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合理建议___________
10 . 许多科学家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的细菌。线粒体的祖先(原线粒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当这种细菌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后,即与宿主细胞间形成互利的共生关系,原始真核细胞利用这种细菌(原线粒体)充分供给能量,而原线粒体从宿主细胞获得更多的原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古代厌氧真核细胞吞噬需氧原核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B.原核细胞和线粒体的DNA都是裸露的环状结构,这一事实能支持该学说
C.利用该学说可解释线粒体的内、外膜的化学成分和功能不同
D.原始真核细胞吞噬革兰氏阴性菌后使其解体,解体后的物质组装成线粒体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