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学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被激光照射的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1)细胞膜以___________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蛋白质等成分,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①被漂白区域内细胞膜成分分子带有的荧光染料的荧光会___________;②被漂白区域内外的细胞膜成分分子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使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被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所需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组成细胞膜成分分子的运动具有_____(填“促进”或“限制”)作用,该结果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推测②。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性。
(4)最终漂白区域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推测可能的原因:①荧光染料的荧光强度会随着时间流逝自主___________;②漂白区域外某些被荧光染料标记的分子处于___________的状态。若要证明推测①的成立,可以设计一个对照组,该组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进行相同的处理,再对细胞膜上某一区域进行高强度激光照射,同时____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
2 . 下图1所示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示意图。

   

(1)图1中细胞膜的外侧是____(填“M”或“N”)侧,判断的依据是____
(2)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性,这是因为____
(3)图2中[3]___主要由_____组成,[2]的功能是______
(4)为研究细胞中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细胞生物学家以伞藻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甲伞藻的A部分与乙伞藻的B部分(如图)嫁接在一起,发现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若切除这一帽状体,第二次长出的帽状体则与甲的帽状体形状相同。当伞藻的帽状体长到一定大小时,就不再继续长大,而是开始发生细胞分裂;在帽状体已经长出、核将要分裂时,将伞切去,核的分裂就受到抑制,直到新的帽状体再生出来,核才恢复分裂。

   

①你认为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的原因是_____
②有人认为细胞开始分裂与细胞核质体积的比例有关,当细胞核的体积与细胞质的体积比值太小时,细胞就会发生分裂;反之,就不会发生分裂。请你利用伞藻设计一个补充实验,进一步证明上述假说_____
2023-07-20更新 | 26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组成细胞的分子与结构-备战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
3 . 图1代表细胞进行主动运输的三种类型,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1所示的细胞膜结构,_____________侧(填“P”或“Q”)为细胞外。
(2)在小肠腔面,细胞膜上的蛋白S有两种结合位点:一种与Na+结合,一种与葡萄糖结合。当蛋白S将Na+顺浓度梯度运输进入上皮细胞时,葡萄糖与Na+相伴随也进入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图1中____________(填“a”,“b”或“c”)类型的主动运输。
(3)小肠基膜上Na+-K+泵由α、β两个亚基组成,据图2推测,Na+-K+泵的两种功能分别是___________
(4)图2中葡萄糖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受温度的影响,是因为温度影响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特性。
(5)最新研究表明,若肠腔葡萄糖浓度较高,葡萄糖主要通过载体蛋白(GLUT2)的协助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在协助扩散的同时,通过载体蛋白(SGLT1)的主动运输过程也在发生。但主动运输的载体(SGLT1)容易饱和,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比主动运输快数倍。请你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载体蛋白由相关基因控制合成)实验步骤:取甲(敲除了SGLTI载体蛋白基因的小肠上皮细胞)、乙(敲除了GLUT2载体蛋白基因的小肠上皮细胞)、丙(正常的小肠上皮细胞),三组其他生理状况均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验证了上述研究结果。
2023-05-31更新 | 830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二单元 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物质运输(测试)-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4 . 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 ℃下保温0.5 h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呈均匀分布。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
5 . 科学家分别用红色绿色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使两种细胞分别发出红色和绿色荧光,现用某种方法促使两个细胞相融合,在37℃下保温45分钟,两种颜色的荧光在融合后的细胞上呈现均匀分布,如图一所示。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这一科学方法的作用。
(2)若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提取出来并进行高温加热后,蛋白质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若此时加入________________试剂,出现的颜色应为________________
(3)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0℃下培养45分钟,发现融合细胞表面荧光仍为一半红色、一半绿色,如何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二是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在脂质体中,脂溶性的药物应包裹在________________处(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