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6 道试题
1 . 细叶西伯利亚蓼是高原湖泊湿地的典型物种,也是该群落的重要优势种,对盐碱地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和改善能力。研究人员发现某高原湖泊上群落出现逆向演替的现象,其演替模式为:细叶西伯利亚蓼群系→细叶西伯利亚蓼→苔草→嵩草群系→水麦冬+苔草+嵩草群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细叶西伯利亚蓼群落没有垂直分层的现象
B.苔草对环境资源的竞争能力比细叶西伯利亚蓼强
C.随着上述演替的进行,群落的遗传和物种多样性降低
D.上述演替结果说明该高原湖泊的土壤状况得到了改善
2 . 某市围绕中度沙化区和绿洲外围过渡带,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固沙压沙和建造人工林,完成精准治沙造林2000亩;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推进城市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城郊绿道、环城绿带建设,通过立体植绿完成绿化美化4500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选种绿化植物时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
B.压沙和固沙既可以抵挡风力侵蚀土壤,也有利于涵养水源
C.城郊绿道、环城绿带的建设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速率
D.立体植绿可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提高其稳定性
3 . 杭州西溪湿地是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有“天堂绿肺”之称。湿地介于水陆过渡地带,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生态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湿地具有的调节水循环和区域气候的功能属于直接使用价值
B.湿地过渡地带的属性使得物种丰富度高于相邻群落
C.湿地公园的建设说明人类活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D.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 . 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由南四湖组成,统称微山湖。南四湖位于鲁西南,微山湖区物产富饶,素有“日出斗金”之称。湖区水资源门类比较齐全。鱼类现有78种,浮游植物共116种,浮游动物248种,水生维管束植物74种,渔业生物饵料相当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微山湖中所有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微山湖是巨大的“碳库”,对于碳循环的稳定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当地政府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路线,提高了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为微山湖的维护提供资金支持,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在微山湖生态系统中,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鱼的种群密度,为持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鱼的种群数量最好控制在K/2左右
5 . 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将二氧化钛(TiO2)微颗粒带入水环境中。研究人员检测了TiO2微颗粒对单细胞绿藻杜氏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TiO2微颗粒会使杜氏藻相对生长量减少和细胞内的____含量下降,后者吸收的光能显著减少,导致由光能驱动的____(填物质)分解产生的氧气、ATP和____减少,阻碍C3还原成为____的过程。
(2)在杜氏藻细胞内,呼吸作用主要发生在________中,夜间吸收的O2其具体利用场所是____。实验中夜间相对O2吸收量减少说明TiO2微颗粒对杜氏藻的影响是____,从而影响该过程为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提供____(答出两种).使得杜氏藻相对生长量减少。
(3)结合以上信息,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生产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
6 . 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微塑料(直径小于5mm的含碳有机物)。它们以颗粒等形态释放到环境中,对陆地生态系统等带来不良影响,下图表示某地区部分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陆地生态系统主要以___________食物链为主。请写出图中有四个营养级的两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土壤微塑料进入植物的途径有根系吸收和_________________。微塑料进入生物群落后,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中的部分微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并会在其周围形成新的微生物群落。该群落与__________相互作用可形成 个微型生态系统(也称为塑料圈),塑料圈能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塑料圈不能长期持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微塑料进入土壤后,土壤生态系统短期内未受到显著影响,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能力。
(4)请写出 条缓解微塑料污染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2023年2月3日,美国俄亥俄州一辆载有危险化学品的火车脱轨,并引发大量剧毒物质氯乙烯的泄漏和燃烧,进而产生光气、氯化氢和二噁英等物质,对当地的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截至2月23日,方圆5英里内动物死亡数已超过4.37万只,大部分是水生动物。下列有关本次环境污染描述错误的是(       
A.本次污染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B.治理土壤污染通常周期较长,成本较高
C.水体污染对工农业生产危害巨大
D.燃烧产生的氯化氢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2024-03-10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二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后作业(巩固)
8 . 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需要对水污染进行高效地处理。利用备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去除水中有机物污染的过程,称为废水的生物处理,包括厌氧生物处理法和需氧生物处理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剧增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B.微生物的有氧呼吸能将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无机物
C.处理污水中的沉淀污泥一般用需氧生物处理法
D.海洋受到一定污染后可通过自我调节来达到生态平衡
2024-03-10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二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后作业(巩固)
9 . 今天的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但曾经因人类的破坏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模样。下列有关人与环境说法合理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收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塞罕坝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
D.生命系统的结构特征是开放性、复杂性、有序性、动态性、整体性
10 . 食草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自身的某些生理特征发生了变化。食草动物的口器、消化道和消化酶都表现出适应食草生活的特点,而有的植物则发展形成了棘、刺等机械组织,或利用生物碱等次生代谢物作为防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和植物生理特征的变化体现了生物的协同进化
B.植物棘的形成是长期捕食压力下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
C.植物形成的棘、刺属于物理信息,生物碱属于化学信息
D.植物利用生物碱防卫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