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月亮鱼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全身恒温鱼类”。月亮鱼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能够提高其神经传导能力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月亮鱼基因组中多个基因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这些基因的适应性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演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月亮鱼新物种的形成经过染色体变异、选择及地理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月亮鱼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C.对比月亮鱼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序列,是研究它们进化关系的分子水平证据
D.“全身恒温”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提升月亮鱼的捕食以及防御能力
2 . 很多人认为“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这是由于人们在选育番茄时更注重品相而忽略了风味所致。与番茄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0%以上的野生番茄中检测到,但仅有不到7%的栽培番茄含有此基因。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工选育番茄(       
A.加快了新物种的形成B.扩大了番茄的基因库
C.定向改变了番茄的进化方向D.为番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3 . 某种兰花细长的花距底部分泌花蜜,主要由采蜜蛾类为其传粉。多年后发现,在某地其传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进一步研究发现,花距中花蜜大量减少,而二乙酸甘油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有所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进而控制花距中二乙酸甘油酯的合成
B.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与传粉动物变换有关
C.兰花花距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是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
D.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共同进化
2022-12-06更新 | 340次组卷 | 24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三全校统练生物试题
4 .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D.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选 | 容易(0.94) |
名校
5 .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繁殖的单位是个体
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D.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将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茶尺蠖(茶尺蠖的幼虫)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影响茶叶的产量。请回答问题:
(1)E病毒对茶尺蠖具有较高的致病力。研究E病毒对生活在甲、乙两个不同地域茶尺蠖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对甲、乙两地茶尺蠖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如图2。


①据图1分析,_______________地的茶尺蠖对E病毒更敏感。
②图2显示,两地茶尺蠖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由于长期_______________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别,使得甲、乙两地茶尺蠖颜色深浅和________________存在差异。
(2)基于上述研究。推测甲、乙两地茶尺蠖为两个物种。为验证推测,将甲、乙两地的茶尺蠖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
F1
亲本组合
受精卵数量(只)卵孵化率(%)幼虫到化蛹的天数(d)羽化率(%)雌雄比例
组合一
甲地茶尺蛾×甲地茶尺蛾
1809617541:0.9
组合二
乙地茶尺蛾×乙地茶尺蛾
20610017521:0.9
组合三
甲地茶尺蛾×乙地茶尺蛾
654813331:0.1
注:羽化是指由蛹发育为成虫的过程
①据表可知。与组合一、组合二相比。组合三受精卵数量、卵孵化率均__________________;茶尺蠖以茶树的叶为食,且食量较大,组合三中幼虫到化蛹的时间短,使蛹的重量________________,羽化率低,最终导致F1个体数量下降,且出现畸形。
②组合三中F1雌雄比例失调,羽化时间不同步,难以配对,不能产生F2,说明两地茶尺蠖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分析结果_____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推测。
7 . 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两性花,自花传粉。小麦糯性对非糯性为隐性。我国科学家用两种非糯性小麦(关东107和白火麦)培育稳定遗传的糯性小麦,过程如图1所示。请回答问题:

(1)小麦与玉米不是同一物种,自然条件下这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存在着__________
(2)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有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____________,导致配子异常,因此单倍体小麦____________(可育/不可育)。
(3)单倍体胚培养7天后,科研人员将秋水仙素添加到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统计单倍体胚的萌发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结果如图2。据图可知,秋水仙素可_________(促进/不影响/抑制)胚的萌发;就染色体加倍而言,浓度为_________mg·dL-1的秋水仙素效果最好。
2022-06-2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生物试题
2022·河北·模拟预测
8 . 多年前,某地的鳉鱼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往返于湖泊A、B、C、D之间。之后气候干旱,小溪消失(如图所示)。现将A、B两湖的鳉鱼杂交,能产生后代,但后代高度不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变异都可为鳉鱼的进化提供可选择的原材料
B.现在A、B两湖的鳉鱼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
C.各湖泊的环境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异
D.若C、D两个湖泊的环境始终相同,则两个湖泊中的鳉鱼产生的突变情况相同
9 . 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两性花,自花传粉。小麦糯性对非糯性为隐性。我国科学家用两种非糯性麦培育稳定遗传的糯性小麦,过程如下图。请回答:

(1)小麦与玉米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因为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
(2)人工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去除小麦花内未成熟的________并套袋,3~5天后授以玉米的花粉。
(3)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一般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4)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产生六倍体小麦,其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倍体胚培养7天后,科研人员将秋水仙素添加到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统计单倍体胚的萌发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结果如图。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可________胚的萌发;就染色体加倍而言,浓度为________mg·dL1的秋水仙素效果最好。

(6)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________(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
2022-04-08更新 | 59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二中高三线上测试生物试题
10 . 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B.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
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