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具有重要的价值,某研究小组对湿地中的各种生物做了调查研究,有如下发现:
(1)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从上而下分别有芦苇等挺水植物,绿藻等浮游植物,黑藻等沉水植物,形成了该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2)下表是调查湿地水域中层的几种鱼(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单位:ng·g1)。请据表推测,草食性的鱼是_____________
鱼的种类ABCDE
Hg17.861.970.4117.0112.0
Pb27.334.952.584.375.8
Cd8.814.110.321.941.6
(3)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重金属元素的现象,称作____________,该过程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为了调查该湿地水域中E鱼的数量,最好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在自然状态下,影响E鱼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两点即可)
2 .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属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图1),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此的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主要利用植被高度较低、视野开阔的草地生境。

(1)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草原上的动物大多具有____的特点,青藏高原高山草甸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结构。
(2)高原鼠兔取食、挖掘、排泄、刈割等活动会使草甸表面形成土丘和裸露斑块,经过一段时间恢复,裸斑上逐渐有植物生长,但植物盖度较低,称之为秃斑。形成秃斑的过程属于____演替。
(3)研究人员采用堵洞盗洞法估测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有效洞口数/洞口系数。将待测区域内高原鼠兔的洞口全部填埋,连续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用夹捕法捕尽区域内的高原鼠兔,计算有效洞口数与种群数量的比值,即洞口系数。如图2,较小区域B内的有效洞口数为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则待测区域A内的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只。
(4)研究人员选取了处于同等放牧条件下的研究区域,以扰动最强处为中心向扰动弱的方向,根据有效洞口数将高原鼠兔扰动由强到弱划分为4组,探究了高原鼠兔不同强度扰动对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和放牧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样地组别

每百平方米有效洞口数(个)

植物总盖度(%)

0~40cm土壤水分(%)

物种多样性

禾本科、莎草科植物占比(%)

强扰动

9~16

50.8b

41.0a

2.08b

23.5

中强扰动

5~8

94.1a

47.3b

2.56a

33.75

中弱扰动

3~4

96.4a

38.6a

2.37a

48.83

弱扰动

1~2

93.8a

35.1a

2.53a

25.6

注:禾草和莎草为家畜适口性好的牧草。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请结合表数据和题中信息,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高原鼠兔对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并给出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管控建议。
有利:____
不利:____
建议:____
3 . 红外相机技术现广泛应用于一些野生动物种群的调查之中,当恒温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拍摄照片或视频。采用相同侧面部位的斑纹、体型、毛色等特征对比同一地点一个小时内连续拍摄的照片,以判断是否属同一个体的同一次拍摄,将不同次数的照片定义为独立照片。拥有独立照片数多的确定为本区域主要物种。按月统计物种的拍摄率,来体现该物种在该月份该区域出现的频次。以下是利用该技术对甲地保护区内部分种群的调查结果。
甲地保护区不同地点红外相机的独立照片数

名称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合计

中亚兔

19

8

24

51

喜马拉雅旱獭

0

14

0

14

赤狐

30

0

6

36

猞猁

0

7

3

10

北山羊

118

0

0

118

岩羊

0

112

1

113

盘羊

2



4


(1)由表可知本保护区主要的两个物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说明了群落有__________________性,岩羊在12月和1月出现频次较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北山羊与岩羊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不同,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传统标记重捕估算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用标记数M、重捕数n、重捕标记数m,求出种群数量N。利用红外相机拍摄的数据,基于标记-重捕模型也可以估算动物的种群密度。该模型中通过相同侧面部位的斑纹、体型、毛色等特征作为动物天然的标记,这与传统方法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在该模型中有重要参数Pij(表示个体i在相机位点j的捕获率),模型中的的Pij相当于传统标记重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选用含N、M、n、m的式子表示)
(4)生境3中拍摄的独立照片最少,是因为当地牧民在此活动较频繁。为更好的对此地野生动物进行保护,请根据生态工程“整体”原理,提出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2023-12-08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4 .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在这一过程中,群落的结构越来越___,迁入的动物类型越来越多,林地里的动物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分层现象,其形成原因是___。研究发现,该地段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群落,决定该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为___
(2)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_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环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所示(数值越大,重叠程度越高):
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
山桃1
丁香0.1241
油松0.1250.8341
刺槐0.1480.7610.8841
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种间竞争最激烈的是___。造成种间竞争激烈的原因可能是___(写出一个即可)。
(3)研究人员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本片林地里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10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___只。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___(填“偏大”或“偏小”)。
2024-01-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林分密度是影响林木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常指株数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科研人员调查、统计不同林分密度的人工白桦林中的白桦平均胸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林分密度/(株·hm-2

白桦平均胸径/cm

草本数/种

灌木数/种

800

11.1

15

11

1000

10.9

19

13

1200

10.8

28

17

1400

10.2

14

15

1600

9.8

12

13

(1)表中数据是对若干标准地(20m×20m)统计的结果,该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该方法一般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不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原因是___________。采用上述方法分别调查草本植物物种的数量(①)和某种草本植物的数量(②),调查结果可取各个标准地平均值的是_____________(填“①”或“②”)。
(2)人工白桦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
(3)欲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工造林时较为理想的林分密度是___________株·hm-2,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4)据表可知,白桦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从种群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
2024-01-3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
6 .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相对封闭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B.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
C.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D.适度捕捞大鱼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将变为增长型
7 . 武汉市涨渡湖湿地公园水域面积6万亩,水产局研究小组调查了该湖泊中乌鳢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0

107

123

70

69

62

73

78

74

55

92

109

204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鱼群的年龄结构大体为______,理由是_______
(2)在该自然湖泊中,乌鳢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对其直接起决定作用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
(3)为了调查该乌鳢的数量,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第一次捕捞并标记185条乌鳢,第二次捕捞160条乌鳢,其中具有标记物的有30条。由此可估计该水域约有乌鳢______条。
(4)某养殖户在其罗非鱼精养鱼塘为消除小杂鱼抢食饲料,引入了适量乌鳢,调查统计罗非鱼数量动态变化如图

       

据图推测,乌鳢最可能是在______对应的时间点引入鱼塘;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C点影响种群数量下降的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
8 .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834

1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________
(2)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__法。
(3)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造成阳坡和阴坡 植被差异明显的 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________
(4)某种鱼雌性个体较小,雄性个体较大,雌性个体以吸取雄性个体腮内血液为食而生存,他们之间的生物关系为________
2021-09-20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选考)试题
9 . 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3000立方米自然湖利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并整理如下表所示。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龄0+1+2+3+4+5+6+7+8+≥9
个体数9218658575259785116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该种群属于衰退型,预测该种群在湖泊中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B.大量捕捞丧失繁殖能力的个体,不会导致该种群出生率变化
C.仅根据题干所给数据,无法得出该自然湖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D.若标记物使老年个体更易死亡,则调查所得老年个体数偏大
10 .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

(1)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没有涉及到的生物成分是______
(2)图中食物网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鲢鱼和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面积约为140 hm2)中某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0+1+2+3+4+5+6+7+8+9+10+11+≥12
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类类推。回答下列问题:
①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回原来的环境,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该湖泊该鱼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只/hm2
②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推测该鱼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3-1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