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序》(《战国策》整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周代指诸侯之死,后世二品以上官员之死亦称薨。
B.与,意为给予。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倍,指违背。与“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落了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
(3)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
2024-01-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奏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曰,“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不足以为臣忧。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虐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B.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C.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D.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信行臣之言”与“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B.“范雎谢曰”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相同。
C.“亡不足以为臣忧”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相同。
D.“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百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来到秦国后,秦王请范雎赐教,范雎接连说“唯唯”,并没有急着陈述自己的主张,这让秦王十分着急。
B.范雎被秦王的诚恳打动,帮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形势,认为秦王想要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大的齐国是失策的。
C.魏国对秦王的态度变幻莫测,在范雎的建议下,秦王起兵攻打了魏国的邢丘,邢丘被攻陷后魏国果然来请求归附。
D.范雎建议秦王与处于天下枢纽的韩国、魏国结交,并依附强大的楚国和赵国,这样齐国就会自己前来归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2)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
2024-01-1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救。”

魏攻管而不下。安陵人缩高,其子为管守。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持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使道使者至缩高之所复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见臣而下,是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也。敢再拜辞。”

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之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也,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安陵之城。”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地也,手受大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谨解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诏而废大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

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而自用也。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为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也。”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

信陵君闻缩高死,素服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敢再拜释罪。”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自往/请使道使者至缩高之所/复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
B.使者自往请/使道使者至缩高之所/复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
C.使者自往/请使道使者至缩高之所/复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
D.使者自往请/使道使者至缩高之所/复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大夫”指爵位,是大夫中最高的爵位。战国时楚魏始设,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
B.“倍主”即背叛君主,“倍”通“背”,与《鸿门宴》中“倍德”的“倍”含义相同。
C.“造安陵”中“造”指“到(或往)某地去”。文中是信陵君要对安陵用兵的委婉说法。
D.“辟舍”即避开正房寝于他处,以示不敢宁居。“舍”与“退避三舍”的“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杀晋鄙救赵国于危难之际,受到赵国高规格的礼遇。唐雎以“别人对我有恩不能忘记,对人有恩不能记挂在心”规劝信陵君要戒除骄傲。
B.魏国久攻管而不下,而守管的人就是安陵人缩高的儿子,信陵君许以高官厚禄,想通过缩高的关系,让他的儿子举城投降,遭到缩高拒绝。
C.安陵虽然为魏国的附属国,但是在魏秦争管之战上,安陵君倾向秦国,故而偏袒缩高不赴信陵君之命,以种种托词为由拒绝执行信陵君的指令。
D.安陵君拒绝执行信陵君押缩高到魏的指令后,缩高担心信陵君刚愎自用,对安陵动用武力,就自刎于使馆,而信陵君也后悔自己思虑不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2)是使我负襄王诏而废大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
5.《唐雎不辱使命》中“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读完本文,你认为“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什么原因?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盂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牧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B.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D.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1-1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指导考试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恒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贲”,周礼夏官有虎贲氏,至平帝更名虎贲郎,至唐始废。本文指勇士。
B.“不格明矣”的“格”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均为“推究”之意。
C.“社稷”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
D.“质”在文中是质子的意思,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B.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救”的时间上的比较,指出依靠弱国的救援,远水不解近渴,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2)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5.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2024-01-1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院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隗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间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隗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侠轻战。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材料二: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愍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唤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愍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载。乐毅于是并护、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古之君A人B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C三年D不能E得F涓H人言于君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币,意为丰厚的礼物、丰厚的钱财,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币”相同。
B.赵,指战国时期的赵国,连同韩、魏二国,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家,逐步瓜分晋国成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C.“燕昭王”的“昭”字,从日,为明亮之意,“昭”是谥号,意在赞美昭王才德高功业显。一般来说,帝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
D.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的军事、外交策略。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秦国或齐国兼并弱国,合纵代表人物主要是苏秦。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着燕国的危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明白燕国势单力薄,即位后就礼贤下士,先拜郭隗为师,随后向他请教,以图报齐国破燕之仇。
B.郭隗采用排比与层递的手法劝说燕昭王折节下士、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说辞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郭隗讲述小侍臣为国君高价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贤须心诚,重用贤臣,贤士争赴”的道理,兼而表达了自己欲辅佐燕昭王的想法。
D.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派出使者联合赵、楚、魏等国,并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统率五国军队,一举打败了齐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2)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5.燕昭王最终能够“兴燕破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24-01-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于王前。田忌遂走。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

田忌去齐奔楚,楚王郊迎至舍,问曰:楚万乘之国也,齐亦万乘之国也,常欲相并,为之奈何?对曰:易知耳,齐使申孺将,则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将之,至禽将军首而反耳。齐使田居将,则楚发二十万人,使上将军将之,分别而相去也。齐使眄子将,则楚悉发四之内,王自出将而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如是则王仅得存耳。于是齐使申孺将,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至,擒将军首反。于是齐王忿然,乃更使眄子将,楚悉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田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益王车属九乘,仅得免耳。至舍,王北面正领齐祛,问曰:先生何知之早也?田忌曰:申孺为人,侮贤者而轻不肖者,贤、不肖者俱不为用,是以亡也;田居为人,尊贤者而不肖者,贤者负任,不肖者退,是以分别而相去也;眄子之为人也,尊贤者而爱不肖者,贤、不肖俱负任,是以王仅得存耳。

(节选自《说苑·尊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CDEFGHIJ死K曲LMN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忌为将,不相说”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氓》)中的“说”字含义不相同。
B.“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与“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的“垂”字含义不相同。
C.“楚悉发四封之内”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封”字含义相同。
D.“尊贤者而贱不肖者”与“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句中的“贱”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忌与邹忌共为齐国将相,但感情并不融洽。邹忌设计让田忌讨伐魏国,田忌却屡战屡胜,邹忌又指使公孙闬成功陷害田忌,最终导致田忌出逃。
B.田忌离开齐国,逃亡楚国。楚王不仅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并将其送至馆舍,充分显示出对他的尊重,后来得到了田忌的帮助。
C.田忌对齐国王位大将为人行事的特点有着充分的了解,当楚王询问他应如何应对齐国的进攻时,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在不同情况下齐楚交兵的结果。
D.君王若想实现太平之治,成就大业,就需要懂得尊重贤人、礼贤下士的道理,这样才能大获人心,既能安抚远方的人,又能吸引邻近的百姓来亲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齐使申孺将,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至,擒将军首反。
(2)尊贤者而爱不肖者,贤、不肖俱负任,是以王仅得存耳。
2024-01-1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黧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敬命。”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固哉!”王错侍坐曰:“此晋国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且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皋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晋国:指魏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B.且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C.且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D.且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就子之功”与“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
B.“敬闻命”与“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的用法不同。
C.“岂不亦信固哉!”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两句的“信”含义不同。
D.“此晋国之所以强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与虞人约定日期打猎,到了这天,尽管喝酒兴致很高,天下着雨,魏文侯还是动身前往,亲自告诉虞人因为下雨停止打猎的事情。
B.魏文侯跟田子方一起饮酒、听音乐,魏文侯指出钟声不和谐,左边的音高,田子方却笑了笑,魏文侯虚心请教。
C.魏文侯和大夫们乘船沿西河而下,魏文侯赞美魏国河山险要,坚不可摧,坐在他旁边的王错说这正是魏国强大起来、成就霸业的原因。
D.吴起列举夏桀、殷纣等灭亡的事例,以及魏文侯的亲身经历,论述河山形势险要并不能确保国家安全,不足以称霸称王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
(2)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5.西门豹赴任之前,魏文侯告诫他的建功成名的“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1-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插,为士卒倡曰:‘无可往矣,宗庙亡矣,去日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有删改)

材料二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节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招贤》,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雷要新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厉气A循城B立于矢C石之所D乃援桴E鼓之F狄人G乃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与后文“郭”的词义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B.虞,通“娱”,表示快乐、欢娱,此处作名词,与“无冻馁之虞”词义相同。
C.致,指招纳、招揽,与“致天下之士”中的“致”在词义、用法上完全相同。
D.宗庙,是古代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仲子战前依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得出田单“攻狄,不能下”的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将士心态和处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田单在攻打狄前后对鲁仲子的态度迥然不同,由对鲁仲子的回答极为不悦、扬长而去到虚心求教、躬身反省,最终打败敌人。
C.燕国虽然地处遥远偏僻,但因燕王与贤才共掌国家大权,士人争相趋燕,经过长期休养生息,最终燕国殷富,士卒舍命报效。
D.燕国与秦、楚、三晋合谋痛击齐军,燕国军队单独追击到北方,一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得以报仇雪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2)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5.从材料二看燕昭王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这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今魏王A出国门而望B见军C虽欲行D数千里E而助人F可得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作兵力的代称。
B.“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不同。
C.“岁不熟”的“岁”指年成,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王无罪岁”的“岁”相同。
D.“折节”既可以指屈己下人,也有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的意思。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赵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乌有先生历险记》)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1-1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