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面向“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支柱,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基于此,要引导互联网、大数据、AI等与实体经济在更深层面上融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冀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区域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结合材料,阐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
2021-07-20更新 | 29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一轮复习(通用版):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卷 新题基础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为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明确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大国博弈不断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风险,我国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风险大幅度上升。

虽然我国已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不足;创新成果市场转化率不高;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传统产业链供给低端低效;物资跨区域流动不畅,产业集群程度不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能力和水平不高等。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我国加快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意义。
(2)结合材料,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说明政府应如何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制造业大省,2020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达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但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广东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还不够高。下表是2020年广东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状况。

拥有核心竞争力技术、产品的企业47.6%
企业研发投入占总产值比重59.1%
制造业产业链高端化进程,供应链现代化进程完成全年度目标的57.9%
创新人才、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完成全年度目标的67.6%

材料二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2021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把“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2021年八项重点经济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要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广东作为拥有1385万户市场主体的经济大省,将进一步优化税费服务,降低制度性成本,切实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充分发挥减税降费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广东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4 . 创建国家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浙江在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此前浙江聚焦县域层面展开积极探索,已初显成效:义乌实施市场主导的贸易优先发展战略,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嘉善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城乡设施布局、公共服务等要素集聚共享,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宁波等地为丽水优质产业项目提供帮扶资金,开创山海协作新路……但部分县城也因人才匮乏、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着示范区建设。当下,浙江正在尝试为全国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助力“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说明浙江县域层面的探索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2)请从政府职能角度为推进浙江创建工作提出两条建议。
2021-07-03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考政治每月时政热点》专题06: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知识点专练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1.13万所职业学校、3088万在校生,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当前,全国技能劳动者约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

材料二   技能报国,人人出彩。职业教育书写了许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

故事一小陈毕业于某职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在一家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担任项目调试工程师、部门主管。他主持开发的几项新型专利技术,拓展了产品应用空间,带动了公司往航空航天、医疗等机器人应用领域发展。
故事二小刘通过在某职业学院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的学习,学会了改装收割机、安装农机卫星导航系统、操作植保无人机等。现在,他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农机能手、种粮大户,并带领村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一起走上致富之路。
故事三小林毕业于某旅游职校,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让她从一个拘谨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落落大方的优秀导游。深受游客欢迎的她,现在年薪逾10万元,家里的小土房也改建成了三层楼的大房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1-06-11更新 | 5410次组卷 | 30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湖南卷变式训练主观题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近年来,各地乡村掀起创新创业热潮,设施农业、农事体验、电商直播等农业新业态蓬勃兴起。2019年,我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是过850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4000亿元。

201910月至20201月,某专业研究机构对3937家农业经营主体的新业态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1)解读上图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2)产业兴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联系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进一步推进农业新业态的发展。
2021-06-09更新 | 5358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帮》:考点10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加快梳理和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堵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开山凿路、积势蓄能。打通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堵点,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同责”;打通城乡人口流动堵点,努力消除二元户籍制度藩篱,完善户口迁移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员和其他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破解城市人才到农村、农村人才到城市“两头落不下”难题;打通基本公共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堵点,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城乡金融资源均衡配置。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材料中某地的做法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2021-06-09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新高考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课时10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举国体制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两弹一星”到新时期的“嫦娥探月工程”等,无不闪烁着举国体制的光芒。

有人认为,举国体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过于依赖政府,忽视市场作用,容易出现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市场主体积极性低等问题,已经过时;但也有人认为,举国体制是国家尖端核心技术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保障,是弯道超车的必要条件。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很多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中,产业安全难以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2021-06-08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新高考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课时10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中国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电力机械、装置、能源等技术领域。

材料二   2021121日,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召开。会议部署了2021年的重点工作。一是做好知识产权顶层设计,启动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和“十四五”规划。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法治化水平。三是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四是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五是大力提高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六是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更好服务创新发展。七是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和竞争,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


(1)解读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通过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
2021-06-04更新 | 4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河北卷变式训练主观题篇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12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三明实践-沙县小吃何以做成大产业?》为题,对沙县小吃产业做了专题报道。沙县小吃如何撬动大产业、释放大动能,成为当下乡村振兴“一地一策”深入探索的先行样本。早期的沙县小吃大都是养家糊口的小作坊、夫妻店,环境相对简陋。1999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沙县考察时指出:应当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20年来,沙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沙县小吃当作大产业来抓。当地成立全国唯一由政府牵头的“小吃办”,对“沙县小吃”品牌进行标准化推广和运营,推动沙县小吃做大做强。近年来,沙县小吃制作方法均完成了升级,高强度劳动已成为历史,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创新让沙县小吃在激烈的餐饮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近4年来,沙县组建沙县小吃集团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实行“总公司、子公司、终端店”三位一体运作模式。通过提升经营模式、加快品牌推广、延长小吃产业链等举措,全力推进小吃产业向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目前,沙县小吃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近500亿元,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并带动了物流配送、餐饮服务及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由小吃业拉动的中药材、食用菌等小吃配料种植基地就有6万亩,带动2万多农户从事种植业。家禽养殖、调味品生产等众多合作社相继成立。全县有76家食品加工企业,带动30万人致富。如今小吃是沙县人民增收致富、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沙县小吃做成大产业的成功经验对于乡村振兴有哪些启示?
2021-05-28更新 | 31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帮》:考点10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