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展的实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3年,中国人首次在太空留下足迹;如今,中国拥有了完全独立自主的空间站。20多年来,中国航天人锲而不舍地持续追求,载人飞行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两人中期驻留再到多人长期驻留,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成长史。逐梦之路绝非一马平川,面临着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但航天人始终洋溢着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善于创造、善于创新的锐气,在对前一次技术成果的总结、调整和跨越中,不断推进航天科技创新,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此过程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展航天事业的。
(2)请你结合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以“弘扬航天精神,绽放青春梦想”为主题,针对青年学生写一篇宣传稿。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鲜明;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④字数150字左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名词点击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渐变过程,其间存在新旧动能同时存在的情况。当前,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无论是调整政策,还是推动改革,都应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先立后破”就是指在推进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先建立起必要的制度和规则,然后再逐步打破原有的体制机制障碍。“立”,就是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破”,就是敢于破除旧有的经济增长路径,突破瓶颈制约,破除各类阻碍经济增长的堵点。

安徽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北京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黑龙江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2024年1月各地纷纷绘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路线图”。

(1)结合材料,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角度,阐述我国应怎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结合材料,运用“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知识,分析“先立后破”蕴含思维方法的科学性。
2024-05-29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阜阳市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政治试题
3 . 工业制造是“数据要素×”行动的关键领域。美的集团通过大数据理解市场,研发新品。以小型烘干机研发为例,研发人员基于舆情数据、用户数据、经营数据等大数据,提取出“快烘”“不占空间”等关键词。研发人员进行了使用场景挖掘:烘干机的主要人群为女性,小孩的衣服需要频繁换洗,洗衣量少、晒不干、发潮、有异味——母亲们在阴雨天、回南天、冬天等场景下洗衣的主要痛点。研发团队决定推出小型烘干机,重点面向母婴人群,主打即时快烘、杀菌消毒功能。小型烘干机一面世就热卖。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美的集团利用数据驱动产品研发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2024-05-29更新 | 252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质量监测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手机打开“一张图”,矿井运行情况悉数掌握,延续数千年的采矿业因为嫁接新技术而面貌一新;去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问鼎全球,烙印着新质生产力的新能源汽车贡献了关键增量……

2024年3月20日,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看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长板在底子:农业基础坚实,能源矿藏丰富,制造业积淀深厚,增加值规模约占全国1/5;短板在潜能: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创新发展活力不足。要扬长避短,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碰撞融合,是以新带旧的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而焕新的传统产业,又将进一步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涌动新动能。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分析“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实现路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实践,但有的地方对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件大事、新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心里要热切,但头脑要冷静、步子要坚实,既谋“新”又重“质”。

材料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要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各地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避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能搞一种模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价值转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诸项任务之首,并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新瓶装旧酒。当前,不少地方谈创新必说新质生产力,把新质生产力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盲目求“新”而忽视了“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但并不是和创新沾边都是新质生产力。

材料二   实干为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面较多,只有提早谋划、科学布局、统筹兼顾,运用超前思维才能扎扎实实向前推进,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做到既谋“新”又重“质”。
(2)请运用超前思维特征的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说明。

6 .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过去,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形容的是天津杨柳青当年木版年画的繁荣景象,民间艺术家们正是沐浴在这样的艺术生活情境中走过了一代又一代。

传统木版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局面。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晖,艰难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着的乡村以及城市中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传统木版年画已被列入抢救和保护对象。10多年来,中央政府已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应怎样保护和传承木版年画。
2024-05-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综合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政治试题

7 .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理论的新突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篇章。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11更新 | 2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二模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月11日,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思维,书写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一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三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更加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结合材料,说明“跳出教育看教育”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2024-05-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押第19(1)题 哲学部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年来,我们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10年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路一带”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就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阐明为什么共建“一带一路”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0 .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牛皮封面、飘口烫金、书口刷红……作为法国国礼的《论语导读》如今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对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给予启发。17至18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东学西传”,促成欧洲不断认识中国、改进自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谈谈对此观点的理解。
2024-04-24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