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法律形式规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等。在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期间,社会公众就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其中有很多建议都在这部法律中得到了吸收采纳。该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免费开放制度和保障机制。”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开始施行,适当时机,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执法检查,进一步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
2024-03-21更新 | 3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政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体育法》的修订实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需要和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的立法举措,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体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标志着我国体育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新时代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加强体育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

近年来,体育法修订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除了体育业内人士,体育工作和体育法治建设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届代表都曾提出过关于修订体育法的建议、议案。2021年10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此次修订是体育法自1995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和第三次修改。历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多次正式审议后,几易其稿终于出台。

此次修法亮点,极具亮色的是“强化全民健身”“坚决反对兴奋剂”“保证体育课时不被占用”“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和赛事活动监管”“每年8月8日为国家体育节”等方面的修法努力。诸如如何保障体教融合从而有效应对青少年体质下降、如何监管大量涌现的群众性商业赛事活动等问题,都立足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实际和更为清晰的法治答案回应人民关切。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制定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做到科学立法的。
(2)我国修订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意义。
2024-03-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二大联考(8月)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性法律,这部法律的出台是保障残疾人与老年人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有力保障。

近四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无障碍建设领域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设施不系统、发展不平衡、覆盖不全面、衔接不连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社会服务、保障监督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作出规定,为改善民生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需要政府推动、各级部门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同以全社会之力“益”起推动“有爱无碍”,让立法的温度惠及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群体无障碍地共享美好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法律的依据。
2024-01-14更新 | 166次组卷 | 5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期,预制菜进校园之争愈演愈烈,许多家长对预制菜进入学生餐桌感到焦虑,对此社会各界也意见不一,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反对者们普遍担心预制菜在进入校园后会变得不新鲜,担心里面可能充斥着各种添加剂和防腐剂。而支持者们则认为预制菜是必然趋势,毕竟我们去饭馆大多数菜肴都是预制的。你点一道佛跳墙,不可能等上8个小时,不然你得饿得头晕眼花。在饭馆里,他们肯定也有预制菜,稍微加热一下,就端到你面前了。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这一回应,暂时安抚了社会情绪,但这场争论所折射的中国人对食品问题的关切和焦虑,仍值得深入思考。


(1)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应该如何在法治轨道上做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
(2)结合材料并运用辩证否定的相关知识,分析预制菜成为争议话题的原因并预测“预制菜进校园”问题的最终结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海茶卡盐湖改变单纯靠景观、景点来吸引游客的发展模式,形成以盐文化为核心,融合德都蒙古、景颇寻根以及农垦文化元素的游乐体验性景区,还不断探索星空露营、草原骆驼、水上排筏、沙滩车等多种地方特色活动供游客参与,让游客领略了高原独有的风土人情。随着茶卡旅游的爆火,临近的村民通过开办家庭宾馆、特色民宿,发展和旅游服务业等相关的产业,实现了村容村貌整洁靓丽,家家户户造型别致,以及水电路、排水管网等设施的完善。仅此一项,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万元。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为从根本上解决旅游旺季交通拥堵问题,建设茶卡旅游服务中心来优化旅游导航线路,缓解了交通压力,解决了道路拥堵的问题,保护了盐湖及其周边湿地、草场生态环境。

材料二   为应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风险,全国人大常委会到四川雅安等诸多省市进行了一年多的前期调研,并于2023年4月26日通过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该法于9月1日起施行。

针对青藏高原潜在风险,《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规定了青藏高原国土空间利用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制度措施。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青藏高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将旅游、山地户外运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范,明确组织或者参加青藏高原旅游、山地户外运动等活动,应当遵守安全规定和文明行为规范。对违反规定的,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茶卡盐湖通过多元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是如何实现良法善治的。
(3)某班举行文明出游的主题班会。请你围绕“大美河山,文明出行”这一主题写一份倡议书。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60字左右。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7月1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以及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对不宜查封扣押冻结的经营性涉案财物,在保证侦查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可以允许有关当事人继续合理使用,并采取必要的保值保营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侦查办案对正常办公和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完善涉企案件中诉、再审等机制,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


法治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有力保障。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加以分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十年来(截至2022年),共有205件次法律草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参与人次超过119万,提出的意见有350多万条;设立了2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130多部法律草案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

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出了设立国家宪法日、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等若干项重大举措。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共作出了30件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涉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已上升为国家法律制度。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推动高质量立法的。

2023-09-18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反垄断法被称为“经济宪法”,自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颁布以来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反垄断法》虽然是一部“年轻”的法律,但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截止到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共公布了24起互联网反垄断执法案件,有效打击了各类垄断行为,避免了“一家通吃”的局面产生。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也给《反垄断法》带来了新挑战。

在法律适用方面,过去判断某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标准主要是其占有市场份额的认定,而现在各种新技术的产生会对企业的市场份额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一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判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价值取向方面,一方面互联网的特点导致平台企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近段时间,一些网络平台接连暴露出的消费者数据安全隐患以及监管不力情况,不能不说与其在特定领域占有的市场份额较高有关。这些都对立法、执法、司法机关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共和国从“有法可依”向着“良法之治”大踏步迈进。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在互联网反垄断领域实现“良法之治”。
2022-10-01更新 | 238次组卷 | 2卷引用: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测试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切口”立法是近年来地方人大立法改革探索的新趋势。旨在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鼓励和规范现场救护行为的《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旨在提升母婴健康水平的《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着眼建立科学、严格监管体系的《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这些极具特色的地方立法,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填补了全国性立法落实到地方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体现了地方立法方面的创新作为,为地方改善民生,提升治理现代化、法治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地方人大为什么要探索“小切口”立法。
2022-09-17更新 | 501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考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确定为一项重大立法任务。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编纂工作采取“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编纂分编,最终与民法总则合并,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等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用行文条款书写人民权利,最大程度保护人民权利。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社会普遍认为,民法典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优势。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民法典的编纂过程如何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