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5 道试题
1 . 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
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6-14更新 | 6641次组卷 | 36卷引用:2023年新高考湖北政治高考真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真题 名校
2 . 宁夏“文化大篷车”在农村采风,在农村演出,请农民“审稿”,演出时间、地点由农民定,送戏下乡三十九载,流动演出2万余场次,行程百万千米,被誉为“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由此可见,“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在于(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7-10更新 | 5194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思想政治试题
3 . 在“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中,中共一大纪念馆从馆藏中精选出100件革命文物,使之走进校园、深入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页教材”。这样做的依据主要在于这些文物(     
①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
②凝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承载着党和人民光荣的革命历史
④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1-11更新 | 5880次组卷 | 39卷引用:2022年1月新高考浙江政治高考真题
4 . 2023年春节期间,《流浪地球2》在国内、北美及英国等市场的热映引发全球关注该影片借助3D打印、数字建模、激光雕刻等诸多技术,制作精细,画面逼真,不仅是一部工业化水平很高的科幻片,还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理念,深刻展现出中国语境下的“硬核科幻浪漫”,凸显了人类作为一个团队应对压倒性危机的重要性传递出中国人对“团结”这个概念的深刻认知。该影片的成功表明(     
①我国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就能创造高品质的文化产品
③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活力
④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能引发共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2-26更新 | 1397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2月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年来,境外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电影《孤注一掷》创作抓住了反诈骗的社会热点话题,踩住了观众那根敏感的神经,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由此可见,该电影票房与口碑能一路狂飙得益于(     
①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令观众情不自禁产生共鸣
②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创作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
③讴歌人民的伟大实践,满足观众多方面精神需求
④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桃红、凝脂、缃叶、群青等有着优美名字的“中国色”扑面而来,让人沉醉、引人遐思……2023央视兔年春晚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用中国传统色作为切入点,以舞为语,以曲为韵,共同交织绘就满庭芳华。《满庭芳·国色》的艺术价值在于(     
①传承经典、创新呈现,唤醒国人的审美体验
②借助中华文化之美展现不同“国色”的独特魅力
③批判地继承和融通古今中外文化资源
④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 . 东城区“27院儿”秉承以艺术推动社区发展的理念,升级公共服务设施,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开展胡同舞蹈“北平派对”、“当我像你一样”老年与青年对话、“老好使Shop”购物杂货铺等活动,吸引老人、年轻人、青少年争相成为参与者、培育者。这一做法说明(     
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③多样文化赋能社区发展,社区发展要以文化发展为前提
④社会化运营激发街区文化活力,增强社会凝聚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 . 电影《隐入尘烟》的上映引来热议。人民网评论:《隐入尘烟》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采用甘肃方言传递了两个相濡以沫的“伴儿”的艰辛劳作又充满希望的生活,呼唤着人们内心对美德的敬意。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①社会主义文艺要贴近人民、讴歌劳动
②群众喜闻乐见是评价艺术的客观标准
③文艺作品要立足社会实践,激发共鸣
④作品只要打上时代烙印,就具有恒久魅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11-08更新 | 1109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9 . 2024年2月10日,电影《第二十条》正式上映。电影基于立法精神高度和百姓对司法公平正义殷切期望的视角,采用轻喜剧和黑色幽默的方式,深刻剖析了在司法实践中二十条沉睡的原因。在最高检、最高院的不断努力下,沉睡的二十条正被唤醒,二十条将成为正当防卫和见义勇为者的有力法律保障。运用文化原理,这体现了(     
①文化通过载体呈现,该电影真实承载了人们对法治社会的不懈追求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二十条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各方协力
③优秀文化塑造人,反映公正理念的影视作品能积极影响价值观塑造
④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14日,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为主题在北京开幕。活动中,文化论坛嘉宾参观了钟鼓楼,实地感受暮鼓晨钟,感悟北京中轴线的魅力。

既保留着老北京的乡愁,又以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正是钟鼓楼“出圈”的秘诀。鼓楼一层“时间的故事”展厅里,策展团队通过声学模拟技术,将虚拟“更鼓”和“永乐大钟”悬于半空.观众可以排队体验虚实结合的击鼓、撞钟。循着钟鼓声登上二层,星宿、二十四节气、古文诗句等传统文化元素一一呈现,每过一个整点,隆隆的鼓声在这里敲响,娓娓讲述着四季的故事与古人的智慧。依托创新形式的展览,钟鼓楼文保所还陆续推出了文创雪糕、打卡明信片以及一系列的研学活动,让民众、游客了解钟鼓楼的独特内涵,让古建筑重获“新生”。

透过钟鼓楼.人们感受着老北京的文化底蕴,见证了古老历史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晨钟暮鼓”引发的是今人和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知识,分析钟鼓楼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知识,说明钟鼓楼策展团队是如何让古建筑重获“新生”的。
(3)有人认为:北京钟鼓楼能以保留城市的乡愁和融入现代生活而“出圈”,同为古建筑的西安钟鼓楼也能凭此而“走红”。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对这一推理进行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