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进口”的节日】

在上海,年轻人以独特的风格重现万圣节。2023年10月31日的傍晚,夜色渐浓,在最热门的打卡地点巨鹿路,年轻coser(扮演者)穿着创意十足的服装走上街头,引人注目,现场气氛热烈:可爱的小精灵、威武的超级英雄……,有的扮演打工人,调侃就业困难,淋漓尽致地演绎职场中的各种无奈。但也有一些年轻coser(扮演者)以恶搞博出位、博眼球为乐,扮演内容低俗,被警方直接带走。

近期,和上海万圣节相关的词条屡屡冲上微博热搜,评论区有网友评价如下:



阐明你对“进口”节日的态度,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加以说明。
2024-01-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于2023年7月6日至7月8日在上海举办,本届大会以“智联世界生成未来”为主题,聚焦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共话产业新未来。本次大会首次设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和“迈向通用人工智能”两大主题展,聚焦AI创新成果和未来产业集群布局;围绕元宇宙、人工智能+艺术、智能机器人等主题展示丰富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附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些潜在的职业,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其“高强”的本领让文化从业者感到焦虑,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文化从业者?对此,人们看法不一。

正方:人工智能将会取代文化从业者反方: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文化从业者
在影视产业,人工智能承担了电影剪辑、后期制作等重要任务,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云游殷墟博物馆,与甲骨文“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粹;也能根据用户个性需求与虚拟偶像聊天、观看元宇宙音乐会……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力。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李白、杜甫写诗,虽然对仗工整却“稍逊风骚”,人工智能的思维既定单一,缺少多路探索,文化作品中富含创意、情感的部分很难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
(1)结合材料中正方观点,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人工智能对于文化制作的意义。
(2)结合材料中反方观点,运用意识活动特性的知识,为反方观点提供理论依据。
3 .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①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③是教育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精神特质与精神风貌
④是教育界应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精神支柱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中国于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截至目前,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册的非遗项目共计43项,总数居世界第一。同时,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公布了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个。上述举措(       
①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交流互鉴
②旨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说明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
④有利于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繁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1-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在新时代继续迸发出活力与吸引力,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辽宁锦州近年来相继完成辽沈战役纪念馆园区等13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并于2023年2月起草了《锦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草案)》,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活化提供政策保障;贵州四渡赤水纪念馆开设智慧博物馆数字VR互动体验区,借助VR、AR技术,使文物“走”出展柜,使参观者得以从更细的角度深入了解它们的故事和细节;江西瑞金的“革命旧址+特色乡镇模式”不仅保护了革命文物,还带动了周边红色旅游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各地区是如何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
2024-01-1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6 . 盛世修文,中国国家版本馆典藏10大类版本、2500余万册藏品、上万件展品。2023年10月19日下午,该馆迎来首位外国最高领导人,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他指出:“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无价之宝。”中国国家版本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并以版本为媒,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桥梁。可见(     
①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国情,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
②展现中华文化时代风采,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③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明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近年来,不少城市充分利用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空间“见缝插绿”“拆违补绿”“留白增绿”。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多了起来,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方便可达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这给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带来的启示有(       
①通过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   ④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黄河大合唱》从延安窑洞唱响迅即传遍全国,成为全民族夺取抗战胜利的号角。《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建立在黄河沿岸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抗战歌咏运动丰富的经验之下,又大胆地融合了西方的音乐文化,成为我们文化史上一个永恒的艺术精品。时至今日唱起《黄河大合唱》仍然有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喷薄而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请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有关知识分析说明,《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成为经典代代传唱的原因。
2024-01-1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9 . 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全片无解说词、无配音,以第一视角讲述平凡百姓在新征程新使命的感召和激励下的奋斗故事,讲述普通中国人与国家和时代同行的幸福记忆,通过诸多生动的个体故事,将家与国、个人与时代相织相融,实现重大主题与微观讲述的统一,引发无数人共鸣。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高雅的艺术作品去占领
②优秀文艺作品融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于一体
③是否符合人们的需求是衡量文艺作品好坏的标准
④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2023年,江苏沛县八堡村“村界杯”足球赛和贵州台江县台盘村“村BA”篮球联赛“火爆全网”。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了乡村振兴。这表明(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②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