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4 道试题
1 . 在“永乐宫”,穿越700多年时空的永乐宫壁画,跃然眼前、可触可感;在“数字藏经洞”,感受穿越时空的敦煌文化;在“全景故宫”,“云游”紫禁城万千宫阙;在“文物多宝阁”,用指尖360度“触摸”文物……一个个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案例,为我们感受文物里的中国增添了更多打开方式。科技赋能(     
①让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提升保护利用水平             
②赋予文化遗产新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③让文化遗产便捷共享,提升文物价值                    
④让文化遗产贴近大众,展现文物魅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2-03更新 | 257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4年新高考政治【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模拟试题(安徽专版)03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2023年11月7日,2023黄河非遗大展开幕。 栩栩如生的布老虎憨态可掬,承载着黄河儿女的祝福与期盼;制作精美的花馍造型独特,诉说着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古老的摆渡工具羊皮筏子被搬进展厅,展示着沿黄先人的勤劳与智慧。可见(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非遗承载着灿烂文明,蕴含着历史文化

③文化遗产的内涵表达要与新元素相结合          

④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内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这告诉我们(     )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开放吸收外来文化
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③文化之间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性寓于共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2-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会微主体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应英文首字母“U”的基础上,结合了天府文化象征元素之一的太阳神鸟。会徽由朱红、明黄、翠绿、湖蓝四个渐变色块组成,对应成都大运会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并与国际大体联标志元素一脉相承。对会微设计,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外来文化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时代潮流反映时代风貌,才具恒久魅力
③文化创新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④积极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能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2-02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5 . 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一步一移一婉约,一颦一笑一风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美,有着“中国国粹”的美誉。作为中华民族服饰的代表,旗袍只有在不断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保持其传统内涵,才能使其不仅具有东方特色,而且符合世界时装的流行趋势。可见,中华民族服饰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时应该(     
①推动中外文明融合同一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增强文化共识,消除中外文化差异
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一座老建筑见证一段历史变迁,反映一方民俗风情。截至目前,广西已正式公布36片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和668处历史建筑,其中广西北海“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已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广西推动历史建筑保护旨在(     

①融合不同资源,实现文化多样                    

②赓续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③突出地方特色,发展文化产业                    

④提升城市魅力,彰显文化自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1-08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7 . 2023年6月,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在杭州举办并发布了《中国网络文学亚洲传播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年底,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输出作品16000余部,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是国际大众文学阅读中当之无愧的“中国名片”。中国网络文学向海外输出作品(     
①能够促进文明互鉴增强文化的相互认同
②可以让海外读者感悟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③有利于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④有利于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有着独特的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农耕文明的独创性贡献。由此可见(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中国农耕文明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
④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产方式等方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2-2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政治试题
9 .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②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加强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借鉴,满足了各国人民文化需求
④促进了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2-19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题
10 .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全球治理的改革诉求中,借重了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传统智慧……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源远流长,可以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中所有问题
②博大精深,能够为理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营养
③古为今用,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独树一帜,在全球治理中逐渐显现无比的优越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