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1 .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做好自己的事情】

五年规划是中国故事和中国发展道路非常特别的一部分,是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密码之一。

中国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不一样,就决定了破题思路的不一样,这正是十四五规划“变”的部分;在顶层设计上,给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描绘经济愿景和立下发展目标及相应的发展路径,从而激发基层活力,这是所谓的“不变”。从中长期看,我国发展面临如何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在全球化新阶段形成产业供应链的相对闭环等不少挑战,同时,中国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中国正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等多方面的机遇。要回应这些挑战与机遇,就意味着规划的思路在“十四五”须做出改变。


(1)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五年规划怎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密码的。

【贡献自己的智慧】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坚定的回答: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是破解时代难题的钥匙,是上合组织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高举“上海精神”旗帜,精诚合作、砥砺前行,上合组织必将得到更大发展,在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谱写新篇章。


(2)围绕“中国,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一主题,请你写一篇政治小短文。
要求:①综合运用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
②逻辑思维严密;
③学科术语规范;
④字数在230字以内。
2021-04-14更新 | 274次组卷 | 3卷引用:政治-学科网2021年高三3月大联考(山东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

2022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其中一个重点和亮点,就是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不仅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总则,而且设计了一系列制度保证其真正落到实处。2021年初,地方组织法的修改工作启动,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有关议案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结合材料,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2023-11-23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3 .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为了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回答党和政府与劳动者分别该怎么做?
4 . 2021年年初,国务院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听取专家、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社会各界的建议,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粮食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建议:把农业防灾减灾任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灾害损失减到最小;要看到粮食生产利润不高,须控制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否则会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材料表明(     
①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粮食问题的解决
②这一措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③政协以团结和合作为主题,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
④中国共产党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5-27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邗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5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计划报标没有设置经济增长具体目标,而是把稳就业保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国家通过放款减税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等稳就业措施,中国成为今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体。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稳就业体现了哪一个新发展理念?分析国家重视就业问题的原因。
(2)请你从政府职能的角度,为解决特殊时期就业问题提出两条建议。
2020-12-04更新 | 3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政治试题

6 .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开篇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材料一   60多年前,西藏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除了自己的影子一无所有,死后只剩下一堆灰烬”的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重获新生。今天的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十三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以自治促发展,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奋力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雪域高原呈现出可喜局面。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了长期困扰全区各族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连续四年被中央评为“综合评价好”。


(1)结合材料,运用民族和宗教知识,对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进行经验总结。

材料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摆脱贫困难;巩固脱贫成果,更是不易。这个起点,擦亮着奋斗的底色,凝聚着迈向更好生活的力量。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与此同时,征途漫漫,任务重大、使命艰巨,惟有奋斗。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应如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优势,巩固脱贫成果。
(3)巩固脱贫成果关系你我他。请你为巩固脱贫成果提出两条具体建议。要求:①紧扣主题,措施详实具体可操作。②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
2021-05-27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邗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惩戒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法对学生违纪失范行为进行处罚,避免违纪行为再次发生的一种行为。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导致惩戒失当,惩戒变成了惩罚,出现了惩戒失当和惩戒缺失两种极端的情况。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规则》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规则》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作用。
(3)某校开展《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活动,请你为教师如何正确行使教育惩戒权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2021-05-18更新 | 296次组卷 | 1卷引用:“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全国卷地区3月模拟 政治试题(丙卷)
8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实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②立足中国,提供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
③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并回答重大时代课题
④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出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材料一:某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采取多项措施培育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这市按照稳定粮食产量、优化经济作物品质、扩大饲料作物种植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按照“企业+农户”的模式组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广健康淡水养殖业,减少养殖密度,压减高投入高污染的水产养殖规模;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强化产地安全管理。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材料二:各地乡村有效治理的探索

乡村有效治理的探索

有益启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我国各地本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展开了乡村有效治理的有益探索。

广东某区把自治重心由村下移至村民小组,通过设立“村小组议事会”并赋予其决策权、监督权和议事权,激发和调动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浙江某市独创“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等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讨论、论证和协商,为干部与群众交流提供制度化的平台。

针对"人情”“关系”在乡村治理中对法律的冲击,某县正确定位“情、理、法”,深入乡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村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

为充分发挥乡贤促进家乡发展的作用,许多村镇组建了乡贤参事会、联谊会,创造了“村支两委十乡贤会”形式,涵养了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1)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市的改革举措对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各地乡村治理所做的探索对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启示。
2019-09-14更新 | 27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法为纲,循法而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

材料一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其中人工智能法草案等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立法将进入新阶段。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风险和伦理问题,迫切需要加速立法;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秉持的是先立法规范再发展的推进方式,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人工智能行业现处于核心硬件发展阶段,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处于发展初期,仍以“单打独斗”为主,缺乏技术间的协同,产品间的互联互通和上下游的互动缺乏有效协调,无法形成发展合力。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布局,更离不开产业链各方的合作,对此,各大厂商应抓住机遇投入更多资源,头部企业要持续发力自研大模型,专注于解决方案的行业厂商可以考虑通过深耕行业来实现弯道超车。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中的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如何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立法。
(2)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网络立法、人工智能立法的哲学依据。
2023-11-06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