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建设新文化、创造新文明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的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系统完备、切实可行的战略路径: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里的“体”就是关于文化、文明以及文化建设的本质根据、根本原则等内容;这里的“用”就是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工作的实践路径、方式方法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对体用关系的一种主张,反映的是体用的一致性、统一性、贯通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特征的理解。
2023-12-26更新 | 483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诊断性考试政治试卷变式训练之法律与生活
2 . 民主革命时期,李大钊说,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李大钊提出的以中华文明为主体的第三新文明是拯救世界危机的新方案
②毛泽东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以新社会制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文明形态
③习近平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
④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多样性是通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统一性反映出来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6-03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诊断性考试政治试卷变式训练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有重要价值。

材料一“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来源之一,其包含的思想也在历史的演进中经历蜕变。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孕育产生,其内涵是政治一统与“华夷有别”。自秦以后,疆域一统和“华夷分治”成为汉至明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内涵。清朝对“大一统”进行全新的阐释,突出华夷一体、中外一体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到近代,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观”。新中国成立以后,剔除了“大一统”专制压迫的成分,继承其合和理念,肯定其对于维系多民族国家所发挥的聚合效应,“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了十九大报告和党章,构建起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更加团结一致地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1)从中国古代的“华夷一统观”,到近代的“中华民族观”,再到新时代的“中华民旅共同体意识”,都一以贯之着“大一统”的脉动。结合材料一,运用“推动认识发展”的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挖掘“大一统”思想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是战国时期著作《司马法》中的一句名言,它蕴含着战争与国家兴衰的辩证关系,既强调爱好和平的重要性,又等醒不要忘记国家安全。过去的历史教育我们,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也不能忘记落后挨打的悲惨教训。今天的事实警示我们,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忘战”,也不能“好战”。我们既要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也要注重加强国防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后盾。

(2)结合材料二,运用“把握适度原则”的知识,谈谈你对“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理解。
2022-07-26更新 | 66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诊断性考试政治试卷变式训练之法律与生活
4 .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沧州牢城管营对林冲说:“你呢,那就是特殊了,因为你跟柴大官人是朋友,柴大官人跟我们是朋友,那么,咱们之间就都是朋友了!”对管营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管营、柴大官人、林冲都是朋友关系
②管营通过归纳推理得出林冲和自己是朋友
③管营把“朋友”这个非传递关系说成是传递关系
④管营是通过传递性关系判断说明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5-23更新 | 85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诊断性考试政治试卷变式训练之逻辑与思维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于2024年2月3日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特点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任务和全面部署相结合、年度性工作和阶段性安排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围绕解决乡村振兴的难点堵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政策和制度创新。

(1)结合材料,运用“推动认识的发展”的知识,分析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先立后破”体现的思维方法。

材料二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在浙江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并以此为龙头,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历届浙江省委通过以“千万工程”为代表的环境治理政策的合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信念改善农居环境、守护绿水青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年间,“千万工程”从最基本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始,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在怎样建设美丽乡村的问题上,浙江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环境整治扩展到发展绿色产业,不断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千万工程”的发展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所或就的伟大工程,是将一个个成果丰硕的终点变成争取更大胜利的起点,全力打造“千万工程”的升级版的工程。

(2)结合材料,运用超前思维的知识,说明“千万工程”战略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
2024-02-19更新 | 29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诊断性考试政治试卷变式训练之法律与生活
6 . 古诗词往往是意境与逻辑的统一。下列古诗词与其蕴含的逻辑思维道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归纳推理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属于充要条件假言推理
③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是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
④君看落红非无情,化泥更护百花开——体现对事物功能认识的反向思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4-11更新 | 886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诊断性考试政治试卷变式训练之逻辑与思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