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2010·重庆·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给社会生产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据此,下列选项中,你认为合理的顺序是
①获得工资收入
②刺激居民消费
③扩大生产规模
④增加就业岗位
A.④→①→②→③B.②→③→④→①
C.①→②→③→④D.④→③→①→②
2017-06-16更新 | 216次组卷 | 28卷引用:天津市部分高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政治试题
2 . 2015年,我国将继续实施扶贫小额信贷、职业教育培训等十项精准扶贫工程。其中,为更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职业培训工程将至少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成长劳动力进行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采取这一举措是因为
①劳动者就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劳动者提高技能和素质,才能更好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就业
③劳动者通过就业才能获得生活来源
④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3 . 想像一下,你走进餐厅遇到的不是服务员,而是“萌萌哒”的机器人,他们会迎宾、送餐、报菜名,甚至还会跳舞。随着中国人口与产业结构转型,劳动力成本增加,对机器人需求大幅度增长。机器人的使用有助于提高
A.劳动报酬比重B.社会消费水平C.全社会就业率D.资源配置效率
4 .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体现在对细节、标准和程序的严格把控,对品质和专业技术的不懈追求,对一丝不苛的严谨作风的恪守。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将“工匠精神”这一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旨在
①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就业
②促使企业苦练内功,助力供给侧改革
③激励劳动者奉献、创新,提高供给的质量
④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③④
5 . 实施精准扶贫,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此,国家实施职业培训工程,将至少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成长劳动力进行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关于这一举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③通过促进贫困人口就业获得生活来源
④提高劳动者学历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16-11-2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天津市五县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
6 . 2015年,我国将继续实施扶贫小额信贷、职业教育培训等十项精准扶贫工程。其中,为更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职业培训工程将至少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成长劳动力进行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采取这一举措是因为 (   
①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劳动者提高学历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③促进就业是国家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体现   
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015·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旅游体验师、英语导购、网络课件设计师、农场经理人、宠物美容师……自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已正式确认120余个新职业。事实上,还有大量正在兴起的新职业未被确认。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将
A.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B.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C.导致一些传统职业消亡D.提高生产者专业化程度
2016-11-26更新 | 1053次组卷 | 27卷引用: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乎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1)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稳增长、保就业”。
(2)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就业。
(3)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2014·江苏·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经济学上,人口红利是指随着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所带来的经济成长效应。据测算,2010年至2020年我国劳动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由此产生的结果可能有
①我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                    ②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
③劳动者不再需要竞争就业                       ④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16-11-26更新 | 76次组卷 | 9卷引用:2015届天津市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政治试卷
10 . 材料一
   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2009年)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08年)

中国

10.6:46.8:42.6

1.7%(2009年)

中国/世界=3.5

世界平均

3:28:69

2.21%(2007年)


以各产业增加占GDP比重计算。
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解释为什么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单一直徘徊在4.0—4.3%之间。在经济意义上,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运用劳动二重性的知识予以说明。
(3)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 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2016-11-18更新 | 11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天津市高考真题政治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