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村民自治的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80 道试题
1 . 近年来,北方某县S村在乡村治理中走出了一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新路子。该村聚焦村民关心的重大事项和身边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健全完善议事协商机制,规范“提、定、会、议、督”五个议事协商步骤程序,创新多种议事协商形式,实现了“为民做主”向“请民做主”的转变。这说明,推进基层治理需要(     
①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形式       
②完善治理模式,优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
③发挥基层协商优势,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某村村主任在未通知村民及其他村干部的情况下,与当地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协议,将村里的一部分闲置土地出售给该房地产公司。该村村民获知此事后,联名表示该村与房地产公司的协议无效,并向法院起诉。下列对这一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①村主任作为村民自己选举的当家人,必须将村规民约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
②村集体的土地出售,应当由村委会决定
③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事,必须召开村民大会表决
④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体现了村民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乡村治,则百姓安、国家稳。浙江宁波象山县历经十年探索实践,创新乡村治理方法,成功探索出“村民说事”制度:村民们可以“集中说”,依托村干部坐班制度,由坐班干部统一梳理收集村民意见;也可以“上门说”,依托“党员联户”制度,村级党员干部主动上门听取群众诉求;还可以“现场说”,根据群众需求,党员干部随时赶赴田头地角、村庄庭院及纠纷现场等一线进行说事议事。在自治的同时,法治也及时介入,象山建立了法律顾问全程参与“村民说事”制度,县委政法委和县司法局安排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担任全县各村的法律顾问,以法治“定分止争”。象山县还把推进新时代乡村德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红白理事会、家庭联盟会、乡贤参事会、道德评议会”四个载体,推动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乡风文明硬起来、活起来。象山县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同向发力,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善治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明象山县的乡村治理经验。
4 . 近年来,山东省以村民自治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广寿光市“精准议事保群众满意、科学协商促富民兴庄”、泰安市岱岳区“协商赋能、为民解忧”、临沭县“推行村事民议工作法,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等19个典型经验。上述经验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优化了乡村的治理结构,提高基层政权管理效率
②深入推进村级议事协商,保障村民参与民主协商
③规范了村务公开工作,推动了共建共治格局形成
④丰富了村级协商形式,提升基层议事协商工作水平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 . 项目怎么建,村民说了算!江门市龙脊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从项目的引进、选址到落地,均由村民广泛参与。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初期,该村想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该村组织"两委"干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和村民召开项目引进讨论会,通过全体投票,确定引进外出乡亲带资进村的巴贝高亲子文旅项目。项目引进后,规划选址成为首要问题。龙脊村依托村代表联络站,搭建村民"议事厅",组织党员代表、人大代表和村民召开"民事民商议,代表齐参与"民主议事会议,最终,就"拆除原砖厂,用于建设新文旅项目"达成共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龙眷村设立村民,代表评议平台,对项目建设中的财务公开清单、报账凭证等进行审核,拧紧了村务工作的"安全阀"。

龙脊村项目的顺利推进,是党领导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村一级的生动实践。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龙脊村的做法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怎样的实践路径。
6 . 某村以户为单位为村民注册“综治银行”账户对村民进行考核,根据村民在德治、法治、自治等方面表现按照规范流程给予“储户”赋分,总积分没有上限,村民可随时凭积分在“综治超市”兑换物品。这一做法(     
①调动了村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多元主体共治体系
②为村民打造了一个参与基层治理的窗口,丰富了基层民主实践
③通过“治”融合,加强民主监督,促进乡风文明
④创新基层管理方式,激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某地为治理村委会公章管理不严、随意乱盖公章现象,将村委会公章收存到乡镇政府“柜子”里,由乡镇政府“代管”。最终,这一做法受到社会质疑而被叫停。叫停“村章乡管”的主要理由在于(       
①乡镇政府承担了过多的行政管理事务
②乡镇政府没有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职能
③乡镇政府不能代行村委会的自我管理权
④应当维护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权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9-24更新 | 3345次组卷 | 134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全国卷2)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全国的生态文明。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片面或错误地认为,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污染承载空间大,发展好坏全靠“大自然”和“老天爷”,甚至把农村视为城市污染转移的“接收站”和“天然垃圾场”,“污染下乡”还没有彻底遏制,农村“大树进城”、“生态搬家”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村留下了很多“生态创伤”,无疑加剧了建设“美丽乡村”的难度和“乡愁”。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任其蔓延。建设“美丽乡村”,政府必须不断加大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深入开展生态法治宣传教育,在农村和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个个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应如何解决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愁”。
9 . 自2019年以来,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完成了15个村的村民议事堂试点建设,并计划通过3-4年的努力,力争到2022年底全县100%的村都建立村民议事堂和村民议事制度,形成程序规范、机制健全、形式多样、群众满意的村民议事工作格局。该做法(   )
①有利于村民更好的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②推进基层协商,创新基层自治组织形式
③保障了村民决策权,增强管理民主化
④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0 . “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因地制宜出台安吉乡村治理标准、宁海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规范,创设嵊州“民情日记”、杭州小古城村“樟树下议事”等“村民说事”机制,首创“桶长制”“塘长制”“河长制”等,推广民主恳谈、村民票决制等民主自治形式,勾勒出乡村之治的新内涵。浙江的乡村治理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②丰富基层自治组织形式和实践形式
③开展民主协商,引导村民有序参与
④将基层的管理权分配给每一个村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