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节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2024年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龘”音同“沓(dá)”,形容龙腾飞的样子。龙年春节这个生僻字——“龘”火了,一跃成了祝福语中的“扛把子”。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生僻字——“龘”,在今年春节意外爆火,说明了(     
①龙文化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②“生”还是“火”取决于人的猎奇心理
③人们更愿意通过节日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④文化一经产生就具有生生不息的传承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24年央视春晚主标识(下图)由著名平面设计师顾永江设计,整体设计以中国篆刻艺术中的九叠篆为灵感来源,以传统书法艺术为基础,饰以金属光泽,融合现代气息,让“晶”字的造型酷似一枚充满质感的芯片。央视春晚主标识(     

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自信和美好祝愿
②体现了我国科技蓬勃发展的社会现实
③是发挥意识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结果
④是设计者智力成果的展现,其权利人只能是设计者本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龙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的“神兽”,汇聚了中国各个区域、不同民族图腾崇拜的诸多形象。在古代,帝王以龙自居,百姓以龙为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现实世界找不到,说明龙是人们主观创造的产物
②龙汇聚诸多图腾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③帝王以龙自居,其目的是为了弥合与百姓的关系
④百姓以龙为神,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也有人说,“”字一时火出圈映射的是当下人们的跟风盲从和精神贫瘠。语言文字能传达的信息是很匮乏的,但我们对不同亲友表达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用单一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压缩了语言承载的信息量。祝福语要表达真感情,回归真善美,摒弃虚空假。该观点(     
①批判地审视“”字出圈,对认识发展有借鉴意义
②与央视春晚主题不符,不利于龙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③提醒人们用真情维护亲情友情,构建温情的社会关系
④坚持了矛盾分析法,看到了语言的内容要为形式服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3-1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政治(四)
2 . 近来三星堆遗址又“火”了!在这一轮考古挖掘中,新发现的6个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其中一件黄金面具体量非常大,有可能成为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大黄金面具和最重金器。这些发现刷新了学界对三星堆遗址和古蜀文明的认知。通过考古发掘(   
①能够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培养中华文化归属感
②有利于理清遗址和文物背后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③复原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增进人类文化认同
④可以最大程度地解读、还原和传承中华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2021年春节,大多数人虽然老家回不去,但是“就地过年”也要追求年味十足。春节,是中国人一年里最能寄托和承载情感的传统节日,即使在异国他乡,纵然离家多年,大家对年味的追求无论在哪都不会改变,对辞旧迎新的期许和吉祥如意的祈求不会改变。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激励着人们不断创造幸福的生活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一经形成的文化习俗难以抹去
③传统文化在时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基本内涵因时而变
④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寄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秋分,是我们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自古便受到官方和民间的重视,并形成了丰富的秋分节气 民俗。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首个专门为农立的节日。该节的设立利于
①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       
②博采众长,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③农民实现丰收愿望,增强精神动力       
④农民增强职业认同,焕发奋斗精神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