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5 道试题
1 .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这启示我们(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②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理解
③要加强文明交流对话,促进不同民族文化融合
④文化交流互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 . “借来一江秋水、万派涛声,让世界为之澎湃”。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在钱塘江畔盛大开幕,会徽“潮涌”把钱塘江变成了古色古香的折扇,那“钱江潮头”是扇面的云纹,那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映照出“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境,波波江水化为充满竞技精神的赛道、又似互联网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会徽的设计说明(     
①人类的意识总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②要坚持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④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代精神结合才有价值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1-14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政治试题变式训练之逻辑与思维
3 . 钱锺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材料表明钱锺书先生主张(       
①一切外来文化,都值得我们借鉴            
②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③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④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中国考古队已成为国际考古界的重要力量。从解密玛雅文明,到赴非洲研究人类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考古交流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跨国合作,共促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考古走出国门(       
①彰显中国在国际考古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体现了中国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大国的责任担当
③表明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说明发展中华文化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2-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政治试题
5 . 精美绝伦的壁画,栩栩如生的雕塑,磐鼓云板的天籁,翩跹起舞的飞天……,敦煌是一眼千年的美,也是中华文明一个有代表性的符号。源于印度与中国、佛教与道教的不同形象共处一室、姿态各异,分外和谐。和谐共生的理念跃然于壁画上,撼人心弦。敦煌文化的形成说明了(     )
①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各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外来文化成果
③文明越具包容性,就越能推动各国文化趋于同一
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造就“世界的敦煌文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3-12-2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政治试题
6 . 2023年6月29日,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期正式对外开放。该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保护京张铁路遗迹、发掘并恢复老京张铁路正线、恢复部分道口、修复相关重要遗址,并将京张铁路特有的人字坡设计、历史故事融入展示设计中。这是基于(     
①任何文化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来的
②文化发展需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③人类文化发展历史就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④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扎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唐代金银器中最有名的鸳鸯莲瓣纹金碗通体采用捶揲技术制作成型,代表了唐代工艺的最高水平。捶揲技术最早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捶揲技术传入中国并在唐代广泛应用在金银器皿上,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金银器的器型类别和装饰风格,为唐宋金银器的商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这说明(       
①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技术植根于优秀外来文化之中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近日在杭州举行的亚运会中,拔罐、针灸、推拿等“神秘的东方力量”火出圈。中医学既立足于中华民族扎实的医疗实践又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中医学成为世界医学之林的重要学科。这表明推进中医学发展必须(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吸收外来文化   
②立足国情,扎根实践,锐意创新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坚持古为今用   
④坚持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9 . “二十四节气”是《易经》提出来的,是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易经》自伏羲氏则卦以来一直被奉为华夏民族最具原创性的符号经典。而今易经的全球化普及是一个有利创建多样化和谐共荣的大同世界之伟大课题,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这体现了(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国文化自信
②扎根于民族土壤中的民族文化可以推动文化多样化发展
③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精华更有利于融入世界的主流
④在文化交流和发展中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 . 杭州亚残运会于2023年10月22日至28日举办,吉祥物“飞飞”(见下图)的设计灵感源自良渚文化中“神鸟”的形象,她身上融合了杭州历史人文和科技创新,也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企盼,与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组合一脉相承,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吉祥物“飞飞”的设计根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神鸟”的形象
②吉祥物“飞飞”的设计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③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④要通过文化传播和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