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3 道试题

1 . 2021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向埃及民众推介中华文明崇尚读书、尊重知识的传统理念,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系列主题活动。

活动邀请埃及知名学者穆赫辛教授举办线上讲座,重点介绍了阿语译作《论语》《中国经典选集》《中国智慧》等经典,概述了从古至今阿拉伯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看法,并通过客观视角解读中国文化,以期让更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在图书分享活动中,仅一天时间就有120多名埃及网友晒出了他们最近正在阅读的“书单”,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并在线分享了读书心得。以下是部分截图:


运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系列主题活动的价值。
2021-07-15更新 | 238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强调,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点也是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以仁爱、和谐、中庸等作为核心价值,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作为终极目标。对传统文化中适用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以博大包容的胸怀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新时期,我们相信和平的阳光会真正普照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星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必将真正实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如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的实现?
(2)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原因。
(3)你所在的社团计划举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宣传展览,请策划两个宣传展览主题。
2021-06-2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月7日,由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举办的2014年两岸文化政策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开幕式。黄光南等12位台湾文化学者和王永章、单世联等30位大陆文化学者围绕“跨界与守望,秩序重整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论述各自的观点。此次论坛的举办,旨在促进两岸文化政策经验交流,通过论文发表、交流对话、实地参访等形式来探索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可行路径。


(1)请你从文化交流角度,谈谈为促进两岸文化政策经验交流,两岸学者应坚持哪些原则。   
(2)从文化多样性角度,说明举办2014年两岸文化政策论坛的必要性。
2021-06-23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是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 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 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敦煌学是当今一门国际性显学,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在从事敦煌学研究。敦煌学原本主要是研究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之后逐渐扩大到石窟、壁画、汉简乃至周边地域出土的古代文献和遗存的古代文物。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属于世 界,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希望研究人员再接再厉,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 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属于世界,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1-06-23更新 | 95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两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政治试题(郎溪中学、泾县中学)

5 . “国家文化公园”概念属我国首创,《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可循。《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在如何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问题上给出了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总体设计、统筹规划,积极稳妥、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记录中国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追求美好生活的“农事·农家·农人”主题,到观察和表现时间里的中国变化的“时刻·时节·时光”主题,再到呈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点滴故事的“生态·生物·生活”主题,《看中国》系列纪录短片在海外收获了热烈反响和良好口碑;《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红海行动》等影片在北美、澳大利亚等地上映后受到观众追捧;《熄妇的美好时代》《生活启示录》等电视剧作品在非洲、日韩等地区掀起了当地观众的追剧热潮;《这!就是街舞》《中国好歌曲》等综艺节目落地北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李子柒等网络红人凭借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的短视频产品获得海外粉丝的关注,让中国式的田园牧歌、美食文化、教育理念春风化雨般流淌到外国受众的心里。新兴的短视频形式成为中国文化扬帆出海的轻骑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积极意义,并谈谈其对我国文化传播的启示。

7 . 近年来,“国潮”(中国+潮流)悄然兴起,“国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国潮思维渗透到中国电影的创作传播场域中,为中国电影创作理念和传播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在“国潮”中,“潮”要变,“国”要稳。我们不能让“国潮”成为一阵风式的潮流,昙花一现,而是要让它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积极文化。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分析电影创作渗透国潮思维的依据。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不让“国潮”成为一阵风式的潮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2月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微博发文宣布,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刷新了由其创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勿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绿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人民日报的评论文指出:李子柒录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谈一谈李子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对我们的启示。
9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0年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源于中国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太极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依据,结合武术众家之长而创制,又被称为哲拳、文化拳。目前太极拳传播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有4亿多人,被公认为21世纪人类最佳健身运动方式。此次申遗成功有利于进一步向全世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向海外更大限度的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和谐共赢的中国智慧,同时为促进全球文化协调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巨大的力量。

材料二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前人智慧的古老工艺、技艺,更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拓宽传播渠道,增强文化遗产传播的质感和温度。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取得重大进展,从最初单纯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推广,到民间传承人自发宣传,再到学界、媒体重视;传播渠道也更加多种多样,借助现代欻字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使之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太极拳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知识,说明如何更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2020年我国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我国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使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奋劳动、艰苦奋斗,改变贫穷命运,共建美好家园;帮助贫困地区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习俗等方面分析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对接市场需求,发展致富产业,加强对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在甘肃省贫困县,人们利用当地的特色佳肴牛肉拉面助力脱贫;在贵州省铜仁市,政府与企业合作发展旅游业,促使当地农民增收;在山西省北山晕村,古村小镇打起“影视基地+旅游”牌,乡亲们纷纷凭借“群众演员”一职寻求额外收入。

当代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极大丰富了人类反贫困理论,为国际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中国脱贫经验和脱贫故事开始走向世界。要把中国脱贫故事讲述得更加精彩,要求讲清楚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民族文化、历史使命,阐释好当代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让世界读懂中国脱贫奇迹的“密码”;要求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采用国际化叙事方式,尊重不同国家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寻找中外文化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让中国声音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搭建传播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形式,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让当代中国更具魅力。


(1)“开发式扶贫道路发挥了意识对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把中国脱贫故事讲述得更加精彩。
(3)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坚持物质脱贫,也要坚持文化脱贫。请你为解决偏远农村文化贫困问题提两条建议。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