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6 道试题
1 . 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                                                                       
①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               
②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民族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点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1-01-07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 . 2020年6月27日,国家大剧院举行“声如夏花”之“炎黄故事”音乐会。此音乐会将秀美的江南小调、苍茫的西北旋律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华夏曲调浓缩一体,赢得了来自英国、德国等51个国家及地区观众的共鸣。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②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④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才能满足人的文化需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2018年4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中印都是有着璀璨历史文化的国家,两国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印两国应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流,共同致力于东方文明复兴,共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习近平上述论断体现了(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实现世界文化繁荣需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
④文化交流过程中应该尊重个性,理解差异,和睦相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0-12-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4 . 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 )
①向世界集中展示中国民族文化
②彰显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
③展现民族历史文化成就和文化多样性
④为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提供重要资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0-12-1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芮县两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运城中学、芮城中学)
5 . 巴西狂欢节起源于15世纪葡萄牙的“忏悔节”。今天的巴西狂欢节充满历史的积淀,每一个巴西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宿。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独立性
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民族文化有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0-12-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芮县两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运城中学、芮城中学)
6 . 在澜沧江流域的察雅县香堆镇,融藏族、汉族和尼泊尔风格为一体的仁达摩崖石刻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了1200多年。石刻具有藏族和汉族的艺术特色,体现的是藏汉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的交流,有深刻的民族团结底蕴。摩崖石刻体现了(       
A.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区域性
C.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D.石刻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020-12-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7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发现和传播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2016年11月,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       )
①节气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节气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0-12-1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文)
8 . 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现代艺术周、国际创意动漫周、国际儿童戏剧周以及国际青年汉学家研修班……活动丰富多彩,这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2020年9月27日至28日,以“文明照鉴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论坛设有3个分论题:一是东西方古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中国之治的深厚文化根基;三是中国之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坛主题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旨在推动不同文明对话,坚定不移推动世界朝着开放、包容、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材料一: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亚洲各国应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加强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再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是在同世界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知识,阐明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原因。
(2)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请结合相关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三条建议。
(3)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鉴发展,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0-12-16更新 | 2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博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10 .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大同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他强调,“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这告诉我们(     
①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保护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延续民族文化根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