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填补了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的重要、迫切需求。在立法过程中,各级残联和广大残疾人代表积极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虽然我看不见,但每次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讨论,都能感觉到关怀与温暖。”来自福建的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是一名盲人,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永澄就曾建议加强大字版教材的出版和供应,满足低视力学生的需求。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贯彻实施,对无障碍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对此,中国残联将进一步推动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和鼓励无障碍人才培养,推动更多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无障碍专业等。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说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立法和实施是如何凝聚起社会合力的。
(2)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四被设立为全球无障碍宣传日,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残障人士,某高中拟举行“全球无障碍宣传日标识设计大赛”,如果你参加此次比赛,请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享你的设计思路。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150—200字。
2024-02-29更新 | 3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物展览承载历史文化、传承灿烂文明,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载体。文物展览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金色名片”。进入21世纪,中国文物开启跨文化交流新阶段,从讲好中国故事,到讲好世界文明故事,再到讲好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故事,实现了从“我是谁”到“我与世界”的转变。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各方应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在人员交流、联合考古、保护修复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积极推动亚洲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平台的搭建,守护好属于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材料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当地居民的意愿,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载体,是项目开发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体。政府、文化教育机构、传承人和旅游企业,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原真性基本原则,用好文化空间、传承艺术风格。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想法,在设计规划阶段要充分采纳、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合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知识分析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如何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
2024-04-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京举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926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历经3年多时间精心筹备建成的合肥园博园,引来各地游客打卡。合肥园博园规划面积323公顷,利用原骆岗机场建设而成,总体布局三区一馆,包括百姓舞台展区、生态园林展区、城市更新展区和城市建设馆,同时还有各具特色的31个国内展园和7个国际展园。

每个展园各具特色。亚洲珍珠柬埔寨金边园、沙漠绿洲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园、冰碛花园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园……国际展园尽显异域风情。京腔徽韵北京园、湿地花城武汉园、山城步道重庆园……国内城市展园则凸显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锦绣乾坤。漫步重庆园的山城步道、坐看安徽园的徽派古建、感受机场跑道的雄伟壮阔……一步一景一画卷,移步换景画中游。在夕阳的映照下,园博园好似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帧都美不胜收。

一座座展园,展示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历史,也将继续见证它们的城市,与合肥、与安徽、与中国的友好情缘。

园博会闭幕后,人们仍可以在合肥园博园内欣赏到各地园林艺术的精华和特色建筑的风采。这种保留和延续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永久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合肥园博园建设是如何做到美不胜收,人民满意的。
(2)请你就如何丰富世博园的旅游文化资源,更好满足人们多样需求提出两点建议。
2024-01-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中国同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材料二   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

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外合作伙伴发起成立了20余个专业领域多边对话合作机制,涵盖铁路、港口、能源、环保等领域;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6个成员,批准227个投资项目,共投资436亿美元;2013年以来,中国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非洲、拉美等区域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累计帮助50多个非洲国家建成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实践有力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材料三   新丝路上的交响,跨越山海的合奏。

纪录片《新丝路上的交响》带领全球观众穿越山川大海,跨越四大洲,深入探索了过去十年中“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它记录了数亿人与14个国家的合奏,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该纪录片坚持“从本地人出发,讲一个全球故事”的理念,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发现不平凡的故事,在海内外取得了亮眼的传播效果,引发了全球关注热潮。许多海外网友留言称赞:“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从伟大历史走向共同愿景的历程,它凝聚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感谢这部出色的纪录片!”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教育文化领域合作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根据《新丝路上的交响》的成功,给文艺工作者提出三条方法论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