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为了在党史教育中更好地学习“沂蒙精神”,山东临沂市按照“小学讲故事,初中讲历史,高中讲精神”弘扬沂蒙精神的思路,全学段、一体化设计党史教育地方课程。将党史教育与弘扬沂蒙精神紧密结合,推动党史教育进教材,构建党史教育临沂新模式。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该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②教育是影响革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革命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④革命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8-25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考适应性政治试题(九)
2 .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由于不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京剧的观众越来越少。我们对京剧应该(   
A.顺其自然,任其衰落B.原封不动地继承
C.有所保留地继承D.批判地继承
3 . 2000多年后为何还要读《尚书》?“《尚书》是上古之书,也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带我们认识中国典籍的重要价值,领略典籍中凝聚的智慧,创下同类题材电视节目的收视新高。由此可见,文化要更好服务大众,需要(   
①立足时代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②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③借鉴外来成果,丰富文化时代价值          
④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08-09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作为国家文物局设立的“考古中国”重点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2019年底至2020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遗址区内新发现6座商代晚期祭祀坑。目前已发掘出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型青铜面具等高等级文物500余件。此次考古采用了方舱、平台、3D打印高光潜扫描等大量新技术,在科技助力下,随着进一步发掘不断深入,预计还将获得关于古蜀文明的更多发现。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表明(       
①考古工作是展示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重要工作
②古代历史以考古学为基础,需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③现代科技手段在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中发挥有效保障作用
④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7-24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5 .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日,钟南山院士医疗团队在国际植物医学期刊《植物医学》发表论文,中医药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同时提高临床治愈率。对待传统中医药,我们在注重传承与传播的同时,也要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盘西化,紧跟潮流
C.全盘保留先继承,注入时代精神后发展
D.既认同外来文化,又发展本民族文化
2021-06-23更新 | 192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希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6 . 深圳原创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2014年8月8日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上演。全曲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乐章,通过西洋交响乐搭配合唱团吟诵,演绎传统儒家文化,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这说明(   )
①儒家文化是适合社会发展的,应采用新的方式去加以弘扬 
②继承儒家文化的优秀内容,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也很重要 
③创新儒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助于扩大儒家文化的影响力 
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重要,应全面加以继承
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
2021-06-23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庆祝这个日子,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