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创造的主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全新的形式,让一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艺术,变得通俗易懂了”“很有情境感,跟画作的内涵也很匹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开播后引发观众热议。

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作为内容载体和特定场景,与诗词、音乐、歌曲、舞蹈等跨界组合,“诗画合璧”中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让诗画经典焕发全新的生机,让古老的诗画“活起来”。节目导演田梅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始终怀着一份使命感和敬畏心,也不断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和力量。”

田梅表示,“导演组在专家们的协助下,认真梳理每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精神内涵,随后围绕每幅画作设计文艺呈现形式;从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创演形式,到CG、AR、XR等先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最极致的表达方式,让诗画作品在节目中‘活’起来。”“与此同时,想要真正实现‘诗画合璧’,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及电影级拍摄手法用‘诗画合璧’打开观众想象力的全新维度,实现沉浸式体验,帮助观众更好地通过这档节目认识中国画、理解中国画、热爱中国画。”

《诗画中国》注重多元艺术的融合,例如在郎朗演奏的《杂花图》卷中,融合了中西方三首经典旋律来描绘徐渭泼墨大写意的草木风骨,也是一场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彩碰撞,给观众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震撼。

“与时代同步伐”是《诗画中国》的又一突破口。无论在表演者的选择上,还是在艺术、技术形式的实践上,《诗画中国》以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创造符合时代的当代性表达,以可感、可观、可爱的视角拥抱传统文化。重新唤醒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激发出深藏在时代肌理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核。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述《诗画中国》这类文化节目是怎样重新唤醒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的。
2 . “在人间烟火中表现出道义和责任,在悲欢离合中表达情感和热烈感。”近段热播电视剧《人世间》以周姓一家三个孩子的命运为主要内容,将爱情、友谊等情感元素融入其中,充满人性诚实与善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治愈与美丽,利用真正的力量吸引观众并激励人心。可见(     
①优秀文艺作品有服务社会、教育人民的作用
②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优秀作品能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④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中汲取营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创作全景式呈现战争细节,但不渲染战争血腥场面;尊重生命,同时尊重信仰,尊重把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人;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但更重视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观众誉为“2021首部爆款剧目”。这表明(       
①文艺创作的成功取决于对时代的如实刻画
②群众喜闻乐见是评价艺术价值的客观标准
③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作品才最有价值
④文化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情节浮夸的土味视频、酸到掉牙的土味情话、节奏洗脑的土味歌曲……一部分土味作品贴近生活,是个性解放的产物,还有一些土味作品将乡间的文化糟粕进行包装以博眼球。小镇青年在土味文化中表达自我、城市受众在土味作品中猎奇减压。“土味”仿佛已成为文化产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对此(     
①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克服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②个人应提升审美能力,在文化鉴别中发展文化事业
③作者应扎根生活汲取营养,坚持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创作
④社会应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确保人们的文化权益能实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0年年底,我国国产剧圆满“交卷”。国产剧创作者积极挑战和探索多元题材,以吸引人的叙事折射社会群像、反映时代特色。“收视之王”《安家》在职场竞争和房产买卖中,展示出细碎而真实的人生冷暖;《三十而已》戳到了太多都市女性的痛点,同时表达出了女性面对困境时勇于抗争与自我救赎的积极态度;首部“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重演了医护人员、外卖小哥、服装厂老板等各行各业的平凡人们共同投身抗疫战斗的故事;《装台》讲述了装台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以及古城西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故事,被称为“国产剧里的清流”……这些国产剧在观众更严苛的“打分器”下,成为认可度较高的“爆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产剧为什么能够获得较高的认可度,成为观众眼中的“爆款”。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020-04-15更新 | 569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嵩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九次阶段检测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